中新社北京1月16日電 (記者 馬海燕)“真正的科研需要興趣和堅持。諾貝爾獎從來不是計劃出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科學家的目標不是得獎,而是做好的科學。”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著名結構生物學家布萊恩·科比爾卡這樣告訴慕名採訪的中國記者。
科比爾卡16日下午在北京清華大學為500多位師生做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作為新科諾獎得主,他幾乎一夜成名。外界看到了籠罩在他身上成功的光環,卻鮮有人知其背后的努力和汗水。
科比爾卡從事的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持。就在他研究關鍵時刻,為其提供科研經費的基金會撤銷了資助,這對他的研究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但其供職的斯坦福大學及另外一家基金會被他的堅持所打動,為其提供無條件資助,最終証明他的堅持是正確的。科比爾卡說,“我始終對我所從事的研究充滿興趣,我始終堅持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他強調,真正的科研離不開堅持和興趣。因為成功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隻有經歷無數失敗后,才能最終迎來成功。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興趣的驅動,很難堅持到最后。
科比爾卡告訴記者,真正做科學的人其實不在乎他所發表的論文數量,而在乎其所從事研究工作的質量。現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一些年輕人往往過分注重論文數量,而缺乏將研究長期進行下去的興趣。科學研究不應當以論文為重,更重要的是考慮其研究價值。
他舉例說,他在斯坦福的實驗室同時招聘了兩個人,一個清華博士發表了很多高質量的論文,另一個年輕人沒有那麼多論文,但他在做一項開創性研究,這兩個人都很有價值。他建議學生不要整天想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而是扎扎實實選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堅持走下去。
在獲諾獎前,科比爾卡就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慧眼識英才”聘為客座教授。盡管獲諾獎后事務性活動很多,很多科研計劃都因此推后,他仍兩度到訪清華,為他在清華的實驗室招研究人員、為學生做學術報告、與教師們見面。“我不僅僅只是一個客座教授,我來清華是要真正做事情的。”
科比爾卡認為現在中國太強調“海外經驗”,其實在中國也可以學到最好的知識,不一定非要到國外去。他將會用自身的行動向大家証明,想要學到最好的知識,不一定要出國。目前科比爾卡的團隊在清華大學擁有一個實驗室,正在招收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博士后。未來他將把在清華和斯坦福的實驗室統一管理,通過視頻電話讓學生相互討論、實現互訪,有效地指導每一個人。
科比爾卡說,智慧只是拿諾獎的一部分,創造力、直覺、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更重要,堅持、永不放棄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