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運河折射國運興衰--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古代運河折射國運興衰

2012年11月28日07:57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巨幅畫作《京杭大運河》局部

京杭大運河上綿延的船隊

京杭大運河路線示意圖

風光旖旎的巴拿馬運河

  北京通州運河藝術節本月23日拉開帷幕,明清兩代的古老“開漕”儀式在京杭大運河畔被復原重新演繹。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長約1800公裡,是巴拿馬運河的20倍,是蘇伊士運河的10倍,是世界三大運河中開鑿最早、線路最長的一條。

  世界上最著名的運河有中國的京杭大運河、意大利的威尼斯運河、德國的基爾運河、埃及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的巴拿馬運河。據考証,世界上最早的運河是米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古運河,距今已有近六千年歷史。可以說,人類文明史就是運河的發展史。

  “疲秦”運河成就秦萬世之功

  為什麼要開鑿運河呢?運河建設需要巨大人力物力的成本,有的國家和朝代甚至舉全國之力來完成,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答案分為幾個類型:農業、運輸、經濟和軍事。

  運河對農業發展的貢獻,最具代表性的農業灌溉型運河當屬鄭國渠了。據史料記載,秦王政元年的時候,秦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國力強大,已有東擴滅六國之志。其他六國在正面戰場屢戰不利的情況下,開始使用“陰招”來阻撓秦國國力的繼續膨脹。燕國太子丹選擇的是派荊軻刺殺秦王,而韓國則選擇了另外一條“詭計”——“疲秦”,就是派該國著名水工鄭國前往秦國,說服秦國建設運河,引水至關中以澆灌農田。秦國當時正為東征缺乏軍糧發愁,當即拍板開始建設。

  在客觀上,修建運河確實達到了“疲秦”的效果,建設周期長達10年之久,在這幾年中秦國確實“無暇東顧”。當秦始皇發現鄭國原來是“間諜”的時候,鄭國解釋道:“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鄭國以“為秦建萬世之功”救了自己一命。

  在嬴政的堅持下,鄭國渠得以完工,這條運河確實達到了“萬世之功”的效果,灌溉秦國關中地區農田面積多達“四萬頃”之多,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名曰鄭國渠。”到頭來,韓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修運河的“疲秦”計劃反倒成了“強秦”計劃。運河的效果立竿見影,秦國有了這個大糧倉之后,雖然赦免了鄭國本人,但是卻在第一時間發兵滅掉了“主使者”韓國。

  鄭國渠作為關中第一個水利工程,作用惠及千秋萬代,經歷后人多次擴張改造后,至今仍灌溉著超過60萬頃的農田,成為關中地區農業發展的重要經脈。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