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運河折射國運興衰【2】--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古代運河折射國運興衰【2】

2012年11月28日07:57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春秋時留下京杭大運河雛形

  運河還與軍事行動密切相關。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一直想稱霸諸侯,在打敗越王勾踐后,擋在他面前的就剩下齊國了。為了方便吳國軍隊北伐,他開鑿了自姑蘇至廣陵的邗溝,后來又修建了荷水。這樣一來,夫差的運河就將本來並不相通的長江、黃河和淮河連接起來,達到了運兵運糧的效果。但是,建設運河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又兩次討伐遠比自己強大的齊國,結果夫差被臥薪嘗膽的勾踐從背后偷襲。吳國被越國打敗后,夫差自刎而死。夫差雖然身死,但是他留下來的不僅有今天揚州市的雛形,而且這些運河至今仍在使用,成為京杭大運河的“第一期工程”。

  三國時代的曹操也非常熱衷於建造運河,他的初衷並不隻在於運輸和發展經濟,更多的在於軍事目的。與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和隋代隋煬帝不同,曹操修運河打仗很順利。在官渡之戰中,曹操修建了睢陽渠用來運送糧食,運河建造完成后,漕運開始代替陸運成為軍糧主要運輸方式,曹操最終擊敗了袁紹。曹操通過這次戰役發現運河漕運不僅可以提高運輸效果,而且可以避免敵人陸軍襲擾,保証運輸安全,所以,他在隨后的東征烏桓之時,又修建了以戰爭目的命名的“平虜渠”,結果又大獲全勝。后來,曹操又陸續修建了四條運河,這些運河對我國黃河以北地區的統一和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日后隋唐完善運河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

  漕運曾關乎國家生死存亡

  運河作為歷朝歷代的運輸航道,在交通運輸上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隋朝統一中國后建都長安,單憑關中地區的糧食物產供應已經無法滿足京畿地區越來越多的人口和軍隊。於是隋文帝開始建設廣通渠以達到溝通黃河、促進運輸的目的。隋煬帝即位后,出於各種考慮,繼續修建運河工程,終於溝通了包括海河、淮河、黃河、長江、錢塘江在內的五大水系,這對維護整個國家中央集權和經濟運輸起到了重要作用。不過,運河巨大的工程耗盡了隋帝國最后一滴血,隋朝可以說是“因河而興,因河而亡”。

  唐代在隋朝系列運河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包括建設“天寶河”在內的系列完善運河的工程。唐初,水陸運抵關中之糧僅一二十萬石左右。高宗至玄宗前期,因河南至關中運道艱險,東南運路長年失修,故唐廷常駐東都洛陽,“就食”太原、洛口倉的巨量積糧。開元中期,官府機構膨脹,特別是府兵制的瓦解,使糧物需求劇增。天下漕糧,愈益以江淮為重,唐廷組織數千漕船,年運百余萬石江淮租糧北上。到了唐德宗的時候,節度使李希烈僭越稱“楚帝”,割據東南,導致漕運一度中斷。沒有了運河疏通的京畿地區頓時陷入恐慌之中,即便是宮中也隻能勉強度日。直至李希烈被部將殺掉,漕運才重新開啟。唐朝皇帝在得到消息后高興地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可見,當時運河的運輸作用對國家生死存亡都具有重要意義。

  北宋時期,北部和西部長期受外夷滋擾,政府既無法以軍事力量取勝,又要面對不斷增多的農民起義,隻能奉行“守內虛外”的政策,這個政策的實質在於對外敵防守,對內強硬,以達到“強干弱枝”的效果。於是,全國超過半數的精兵集中由中央政府控制,駐扎在京畿地區。史書記載:“太祖鑒前代之失,集精銳於京師”,這就需要大量軍糧和物資保証京畿。這一政策,無形中改變了宋代以前北方經濟超越南方的狀況,人為地將中國經濟中心南移。

  后來,北宋在前朝的基礎上,又大規模建設了惠民河,將閔水和蔡河貫通起來,在興建方城運河失敗后,轉而修建將商水引入蔡河的運河,之后又陸續修建了廣濟河、金水河和淮南運河。這樣一來,以京畿為中心的運河內網構建完畢,戰略上調整了南北經濟布局,農業上灌溉了土地,經濟上建立起了超越前代的漕運隊,這一切都造就了兩宋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達到頂峰的輝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