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運河都是“高官”管理
我國歷朝歷代都對運河修建和管理非常重視,最早在西漢時期就專門設立了“護漕都尉”。這個官職被以“都尉”命名說明兩點:一是地位較高,大致相近九品中正制中的二品﹔二是這個職務屬於軍管范疇。這都說明了漢代對運河保衛和修繕的重視。漢代還將沿途的縣令(約為七品)兼任管理轄內運河的主管,這無疑賦予了運河主管可以統籌協調轄內各個部門的權力。
到了宋元以后,政府專門設立了工部和都水監,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並由政府統一撥款。這都源於唐代在工部下面單獨設置的機構——水部,水部作為一個二級職能部門負責漕運建設和維護工作,向工部報告工作情況,由政府統一管理。
在明代的時候,政府又單獨為漕運設立了頭銜為“總兵”的專門官職,這樣一來,管理河道和運河的地方官員變成了從一品大員,甚至可以和地方總督平起平坐,運河對國家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清代又將運河管理者的地位提高一級,成為“漕運總督”,雖然表面是正二品,但是這些官大多身兼“尚書”,也就是“名譽尚書”,漕運總督實際官職就是從一品,當然可以和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等封疆大吏平起平坐了。
以史為鑒
隋煬帝為何強修運河?
我國主要運河的開發大多集中在古代,在缺乏現代科技輔助的情形下,開發成本非常巨大,很多朝代的興盛與滅亡都與運河有關,可謂“河脈”關乎“國脈”。康有為曾對此有過評論:“古代漕運之制,為中國大政。”說的就是運河關乎國運。
從長遠角度看,修建運河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如果超越了國力可以承受的程度,那可能就會演變成為勞民傷財的悲劇。我國歷史上,修運河修到亡國的第一人就是隋煬帝楊廣了。至今為止,楊廣為何如此下大力氣修建運河的原因仍然是一個謎,可能有幾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為了“剪斷王氣”。楊廣通過“不正當手段”當上皇帝后,最擔心的就是另有“王氣”出沒。他登上寶座時,有人說“有王氣出自龍門,蔓延至太原”。楊廣為此做了三件事,一是派人在龍門地區挖溝開山,以破壞王氣。二是任命自己的孫子楊侑為太原太守,以說明所謂王氣就是他的子嗣,這種讓王位繼承人做太守這麼低級小官的事情,歷朝歷代似乎是惟一的一次。三就是修建該地運河,以“剪斷王氣”。隋煬帝熱衷於修運河自此拉開序幕,而且他親自坐鎮指揮。據《隋書》記載,隋煬帝“幸洛陽。丙申,發丁男數十萬掘塹,自龍門東接長平、汲郡,抵臨清關,度河,至浚儀、襄城,達於上洛。”
第二種解釋是為了方便去揚州“看花”。這裡說的“花”不僅指的是揚州的瓊花,而且還指江南美女。但這種解釋可能無法自圓其說,即便花再美,也沒必要通過修建運河來看。說到美女,有一種說法是揚州原本美女不多,每次隋煬帝南巡都會帶回大量美女,后來隋朝滅亡,這些美女流落民間,自此,揚州開始“盛產”美女。所以,說楊廣為了“親尋美女”修建運河的說法可能並不靠譜。
第三種解釋是為了征伐備戰之用。隋煬帝當年最主要的征討對象就是遠在遼東的高句麗,修建京杭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可能就在於此,將士兵集中運往集結地——今天的北京。於是南方的戰船、糧草、弓弩手被源源不斷地通過京杭大運河運達北京,山東的馬匹和戰士也通過運河輸往北京。經過數月日夜不停的運輸,史上最大規模的遠征軍集結完畢。
據史料記載,不包括皇帝禁衛軍和侍從在內的戰斗人員多達113萬人,此外還有數百萬民夫和后勤保障人員。不過這次戰爭卻沒有隋煬帝想象的那麼簡單,而是以高句麗的完勝告終。隋煬帝不甘心失敗,過了兩年又傾盡全國之兵第二次御駕親征高句麗。但就在隋軍即將取勝之際,國內卻發生了楊素叛亂,隋煬帝不得不回京鎮壓叛亂,第二次遠征又告夭折。等到第三次隋煬帝想舉兵遠征的時候,前來應征的地方軍隊寥寥無幾。為什麼到了第三次征討高句麗沒有人願意“奉詔討逆”了呢?
隋代中國人口有四千五百多萬,經過隋煬帝修建運河的折騰,在他即位的當年,“發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第四年又“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兩次修運河征用了民工男女共計兩百多萬人。
緊接著隋煬帝又數次下江南,乘坐龍舟,跟隨船隻多達數千艘,這些船隻大多需要人力在岸上牽引﹔當時又在運河岸邊種了綿延一兩千裡的柳樹,沿途修建了四十多座豪華離宮別苑,沿途由地方行政機構提供數萬人的飲食起居,幾次下來,又征用了民工數百萬人。
楊廣在兩年時間內遠征高句麗兩次,損失士兵上百萬人。所以,等到他第三次遠征之時,國內這四千多萬人口已經被消耗得差不多了,老百姓要麼背井離鄉成了流民,要麼揭竿而起成了起義軍。地方軍隊有的要去鎮壓國內起義,有的已不再相信隋煬帝,因而軍閥割據。不過,高句麗在面對隋朝第三次東拼西湊的遠征軍時,被隋朝“破釜沉舟”的勇氣所震撼,主動投降,不然,隋軍可能又是一次無功而返。隋煬帝“凱旋”后迎接他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滿目瘡痍的國家和居心叵測的大臣,不久,隋煬帝就被殺於江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