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運河折射國運興衰【4】--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古代運河折射國運興衰【4】

2012年11月28日07:57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運河與北京

  運河讓北京建都成為可能

  元代修鑿完成北起大都、南達杭州,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流域的大運河,元代運河對今天北京最大的影響就是通惠河的建設。通惠河由元代名臣兼天文學家、數學家和建筑設計師郭守敬主持建造,它貫通了昆明湖、積水潭和中南海,全長82公裡。修建這條運河的主要目的在乎“國運”,即解決北京吃水難和運輸難的問題,隻有解決了這些問題,元朝才可以將北京作為橫跨亞歐大陸大帝國的首都。

  元代大運河陸續完善和疏導了前代運河,並以通惠河作為大運河終點。運河完成后,基本上使得北京這個內陸城市成為水陸兩運的中心城市。據史料記載,忽必烈在通惠河完成后“過積水潭,見艫舳蔽水,大悅”,於是親自命名從萬寧橋到通州的河道為“通惠河”。這個名字沿用至今,北京在該河東面修建的連接中軸線與二環、三環的道路,仍沿用著忽必烈起的名字——“通惠河北路”。

  京杭大運河的衰敗,也預示著中國封建王朝的衰敗。到了19世紀中期后,海運和鐵路興起,尤其是在黃河改道以后,運河水量不足,運力直線下降,京杭大運河的運輸功能終於落下帷幕。

  我國運河工程在封建社會初期開始,到封建社會晚期開始衰落。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京杭大運河部分河段經過重新擴建和修繕,開始逐漸恢復通行。現在,它承載著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功能,古老的運河將重現生機。

  運河文化

  漕幫 中國最古老的幫派之一

  運河一開,往來的船家們漸漸組織在一起,可以說,漕幫因漕運而來。

  明清兩代依靠運河南糧北調,供應京師和邊防,維持漕運近六百年。漕幫祖師翁、錢、潘三祖成幫於雍正二年,據幫內文獻記述:雍正帝通令各省,挂榜招賢辦理漕運。翁錢潘三位祖師,得到這個消息,心中大喜,便到撫署揭了黃榜。那時河南撫台名田文鏡。三位祖師見了田巡撫,說了來歷,便條陳整頓漕運辦法。田巡撫大喜,當與漕督同本上奏。雍正帝當旨諭,飭三位祖師歸漕河總督張大有節制,並聽命於勘視河工欽差何國宗指揮。三位祖師便辭別田巡撫,來到清江浦,請見張漕台及何欽差。何張二人,即命三位監造糧船,並督理浚河修堤工程。三位祖師,復請張何二人轉奏,請恩准許開幫收徒,以便統一糧務。清廷批准所請。

  漕運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完全停止,漕幫被迫上岸,到運河沿線發展,憑借其嚴密的組織性和江湖義氣,成為運河沿岸地區的准軍事化的黑社會組織。漕幫入民國后,正式改稱清幫(青幫)。

  世界運河之最

  巴拿馬運河

  不平凡的開鑿史

  巴拿馬運河位於南美洲的巴拿馬共和國境內,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咽喉。運河全長81.3公裡,河面最寬處為304米,最窄處隻有91米,水深13.5米至26.5米,可以通航6萬噸以下和寬度不超過32米的船隻。巴拿馬運河於1881年由法國人首先開鑿,1889年法國因財政困難而放棄了該項工程。1903年美國取得對運河區的開鑿使用權。1904年,運河在美國的監督下再次開鑿,工程歷時10年,耗資3.37億美元,終於在1914年8月15日完工通航。

  蘇伊士運河

  隻能單線行駛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的東北部,它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把大西洋與印度洋連接起來,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蘇伊士運河1895年開工挖掘,歷時達十年,於1869年11月17日正式通航。運河從地中海畔的塞得港起,向南延伸到紅海蘇伊士灣之濱的陶菲克港,全長173公裡。由於地勢低平,地中海與紅海的海面高度相仿,運河航道隻能允許船舶單線行駛,巴列支線和大苦湖中的卡布雷支線是南北對駛船隊相互避讓之處,船舶在運河的行駛時間約需14個小時。中國政法大學 朱巍

(來源:北京日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