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著名作曲家王黎光: 老百姓为何热衷让孩子学艺术【5】

2017年02月22日14:58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隐形就业才是艺术院校最根本的就业方式

教育频道:去年在咱们学校采访的时候,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校纲对现场的新生说,将来你们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毕业后能干本行。这个比例真的是很低。学艺术的毕业生都是什么去向?

王黎光:在艺术类院校毕业生中,真正成为高精尖的人也就只有1%-2%左右,仅有百分之十的毕业生能够进入体制内的单位就业,比如交响乐团、话剧团、电影制片厂等;还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毕业生选择国内升学或者留学。

教育频道:是的,我们查阅资料发现,在2016届毕业生中,北京电影学院近七成选择了自由职业,中国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也有近半数选择了自由职业。

王黎光:时过境迁,艺术类人民网教育频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已与过去有所不同。现在院团的运营模式和生存现状都发生了变化,自由职业人士在这个领域里比较活跃,这个群体往往比体制内的人挣得多,活得潇洒。而艺术院校只招高精尖人才,不仅要求是对口专业的毕业生,还要出类拔萃。

我之前在北京电影学院工作的时候,曾经分管过学生工作,也包括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我当时提出了艺术院校“隐形就业”这一提法,后来被有关部门接受了。“隐形就业”是什么意思呢?艺术院校的学生很多人愿意从事自由职业,不愿意有单位。另外,要当公务员,要到机关里工作,还得参加公务员考试,他们不愿意考。

另外,我觉得艺术,艺术家,喜欢自由一些,不喜欢有人管。以电影学院为例,毕业以后,学生户口也不要,单位也不要,跟着剧组去拍戏,跑龙套。一般一个群众演员,正宗的电影学院毕业的本科生都是三千到五千左右一集,一部电视剧拍十集就是三到五万,作为一个龙套演员,拍十集的量,大概是两三个星期就拍完了。如果这样试想起来,实际他一个月的收入能拿到三到五万,而且是现金税后,在剧组管吃管喝管住又不花钱。12个月下来,基本年收入拿到三十万到五十万左右。考虑到就业人数多,我们再切一半,变成年收入20万。这就是艺术院校的一些现象,还不仅仅是表演专业,摄影专业、美术专业也一样,出去搞一个设计,拍一个婚纱照,自己开个小公司,就把这个事情做了,而且年收入很高,月收入很高。

就业从我们这个角度看,实际上是两层,一层是计划统计方式的就业,还有一种是隐形就业。刚才说了正常规划式的、计划式的这种就业,如果达到10%的话,隐形就业可能会达到50%-60%以上。隐形就业被认可以后,就业率一下子就达到了90%以上。我曾经做过一个针对不同届别毕业生的调查,调查了400个学生,结果发现没有一个穷困潦倒的,有一半左右在北京买了房子,把父母接到了北京。

一年又一年,看着那么多的人考试,却看不到那么多人就业,这些人都哪去了?如果真正情况是这样的,艺术院校早就办不下去了,实际上隐形就业才是艺术院校最根本的就业方式。  

(采访文字整理:记者林露)

(责编:林露、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