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祭祀出征之马
在中国古代,军队出征前要举行军礼。古代朝廷祭礼,分为五种:一曰吉礼,二曰嘉礼,三曰宾礼,四曰军礼,五曰凶礼,礼仪十分繁琐。出征前对马的祭祀,就属于军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征前后,军礼共有二十三项程序:最主要的有祈祷上帝、告祭太庙祖先、告祭社稷坛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祭祀马神仪式,被称作“祃牙”。这种祭祀礼仪,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诗经·大雅·皇矣》中就有相关的诗句。
出征得胜还朝,在军礼的二十三项程序中,涉及马神祭祀的有四项:十六祀马祖、十七享先牧、十八祭马社、十九祭马步。这四项祭祀,不仅出征回来要隆重举行,而且是一种常规祭祀。每年四季对马的“四祭”,是从遥远的古代一代一代传承而来的。《周礼·夏官·司马》载:“春祭马祖,执驹;夏祭先牧,颂马攻特;秋祭马社,臧仆;冬祭马步,献马,讲驭夫。”马的“四祭”和马的繁育密切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春天要祭祀马的祖先,即马神。所谓执驹,就是把小马驹从马群中分离出来,以免仲春交配季节被雄马所伤,同时让马驹脱离母马,改由人工饲养。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马二岁为驹,三岁为朓。”意思是马两岁前是小马驹,三岁就发育完全叫做成马了。
夏天祭祀先牧神。先牧是最早养马的人。工特,就是去除顽劣的马,保留优良的马。
秋天祭祀马社神,马社是最早乘马的人。臧仆,是对驾驭车马的驭手进行选择和训练。
冬天祭祀马步神。马步神是马害之神,祭祀它,目的是防止马受到伤害,能多存活,多长成优良的马。
朝廷祭祀马企盼国泰民安
古代皇家对马的祭祀,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优良并受过训练的马,是皇家护卫和礼仪的重要角色。祭祀礼仪之马主要目的是祈求保证帝后王妃出行和皇家礼仪的顺畅和平安。紫禁城西北角城隍庙东边就有皇家马神庙。
清朝规定每年春、秋两季遣大臣祭祀马神,在供案上摆放醇酒及食物,祭祀者要在马神前敬香、行礼,并跪读祭文。祭文祝词曰:“敬祝者,抚脊以起兮,引鬣以兴兮,嘶风以奋兮,嘘雾以行兮,食草以壮兮,啮艾以腾兮。沟穴其弗逾兮,盗贼其无扰兮。神其贶我,神其佑我。”大意是夸赞御马的优良,祈求神的护佑。祈祷已毕,取绸条在香炉内熏祷。祭祀马神时,上驷院要牵数匹御马拴在祀马神所门前,祭祀已毕,要将预先写好的祝文拴在御马的尾巴上面,王爷及陪祭大臣等人骑御马而去。
总之,通过虔诚隆重复杂的祭祀过程,祈求马神保佑马的生长与繁殖,祈求马神驱除马的疾病与灾难,希望马神使自己所养之马能达到优良之马的标准。祭祀马的最终目的是祈求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平安。
古代马的神化和祭马的制度是逐步完善的,这种对马的崇拜和祭祀制度,来源于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对自然万物的认识有限,对自然的恐惧与敬畏,产生对自然的神化和祭祀,祈求庇佑。因为马在生产、运输、军事、礼仪上的重要作用,因此受到崇拜,并且逐步达到被神化的地位。这其中皇家的推波助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种神奇而有趣的历史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