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马上”过年:感受新生·奉献·巨变·回家 组图【4】

2014年01月30日07:14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马上”过年:感受新生·奉献·巨变·回家 组图

  新生·亮堂房 祥和年

  1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北梁棚户区搬迁现场,走访了喜迁新居的居民王建军、马德伟家。

  王建军的新居位于东河区惠民新城小区。春节将至,在小区门口,一些喜迁新居的人们正往家里置办年货。

  王建军正和老伴杜兰英一起准备包饺子。“我今年63岁了,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这些买不起楼房的棚户区居民实现了盼望已久的住楼梦想。以前一家人挤在一个26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冬天一刮风,尘土飞扬,很不卫生。现在我住进了干净、宽敞的楼房,心情别提多亮堂了。”王建军告诉记者。

  王建军介绍,像他家这么大的房子,如果按照市场价购买,每平方米按照3500元计算至少需要20万元,但是按照政府的补贴政策,50平方米以下的楼房,居民不用花费一分钱,就可以直接更换成楼房;50平方米以上的,超出部分每平方米只需要补缴2000元左右,他家的房子超出8.79平方米,一共补缴了1.7万元。另外,政府还一次性给他们补贴了3600元的水、电、暖、物业等费用。

  记者见到马德伟时,他正在棚户区征拆现场进行安保巡逻。马德伟告诉记者:“春节来临,正是预防火患的关键时期,我比较熟悉当地情况,因此就义务承担起安保工作。”

  说起北梁棚改,马德伟高兴地说:“本次拆迁为百姓谋福利,公开透明。就拿我家来讲,我以前的房子产权面积是24平方米,给我置换了50平方米的新居,还给我补贴了一万多元现金。还有一处十几平方米没有产权的房子,政府又给安置了一套新房。”

  马德伟离婚25年了,带着儿子一起生活,因家境不好儿子也没能娶上媳妇,爷俩两个光棍一起生活。“我做梦也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了,不但住上了楼房,还告别了单身,娶了老伴。我可以在新居里安享晚年了。”马德伟说。 (本报记者 高 平 光明网记者 侯 兵)

  奉献·大黑山上的瞭望者

  春节将至,记者在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见到了护林防火员杨国林夫妇。

  眼看就要到春节了,别人都在张罗着购置年货过个团圆年,可老杨却在和杨嫂商量着如何在外过年的事。作为延寿镇大黑山上的护林防火员,杨国林的责任是看护整片山林。

  据介绍,延寿镇林业面积达97%,护林防火是该镇的头等大事。杨国林夫妇所在的大黑山瞭望塔,建在海拔790米的大黑山上,是目前延寿镇地区建得最高、看得最远的防火“前沿阵地”。从2002年开始,老杨和爱人邵桂珍每年11月1日上山,来年5月31日下山,在这高高的瞭望塔内已经坚守了12年。

  去年底,昌平全区一进入防火期,老杨两口子就自觉上山开始了2013~2014年的瞭望工作。

  “这么多年都习惯了,到家反而坐不住,到了山上我的心里才踏实。”老杨笑着对记者说,“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从小就喜欢爬山上树的,跟这里的山和树都有感情。你看我的名字,杨国林,跟树多有缘呀,姓是木字边,名里带木,10年来干的事儿就是围绕这片山、这片地、这片林子,这难道不是缘分吗!”

  记者发现,杨国林居住的瞭望塔是个大约20平方米的水泥筑房子。为了实时监察护林防火工作,房子四面皆是通透的大玻璃窗,这里是老杨夫妇的办公室,也是他们的家。老杨说:“我家从来不挂窗帘,从这往下瞅,哪个位置出现火情,一览无余,就是冒点儿烟,也能看见。”

  “这瞭望塔上的瞭望人就像是我们的眼睛,发现火情靠他们,指引方向也靠他们。”延寿镇林业站站长殷雅东说,“老杨两口子是本地人,对咱镇里的沟沟道道都特别熟。这几年,有了他们两口子指路,我们林业站和消防队就从来没走过冤枉路。只要他们在山上,我就放心多了!”

  今年,杨国林将在大黑山上度过第11个自己的春节。“回家过年谁不想呢?可这山、这林总得有人看着。我爱这片山、更爱这片林,我乐意在山上一直看下去。”杨国林说。(本报通讯员 徐 娜 张 磊 本报记者 董 城)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