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素材,新瓶装旧酒
李彬是山东人,年少时跟父母来到石家庄,2005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我刚当语文老师的时候,没有经验,讲课也很枯燥,时间长了,发觉同学们学习兴趣降低了。我就尝试增加一些历史传记、逸闻趣事等扩展内容,开拓同学们的视野,提高大家学语文的兴趣。”他从小就喜欢听相声、评书。工作之余,他开始留意传统相声、评书中能和语文教学紧密结合的内容,一旦发现这些内容,他就记下来,抽空背一段,作为素材讲给大家。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是史传类的文章,而相声、评书都是语言的艺术,侯宝林、马三立、袁阔成、单田芳等老艺术家,也讲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
从高一到高三,李彬教了3轮,到今年已经是第九个年头了。他积累了很多这样的素材。比如讲《三国》内容时,李彬就模仿一段袁阔成;讲民俗故事时,就模仿一下马三立,用语文课的“新瓶”,装传统文化的“旧酒”。
“听李老师的课,太好玩了,你绝对不会想睡觉。”同学们都说,李彬老师让他们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中,学到很多东西,效率还特高。上李彬老师的课,成为每天的期待。
让同学们长久爱上语文
“本来高二高三的课程难度就大,尤其是理科班,每天面对很多枯燥的数理化难题。语文课再继续枯燥下去,势必引起同学们反感,扼杀大家的语言天赋和写作天赋。”李彬说,语言文化是需要用一辈子来不断学习完善的,语文课有更高的审美性和趣味性等待挖掘,一篇好文章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李彬一直尝试在兴趣和高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有的同学拿“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和李彬比,称他是“最牛语文老师”。李彬连说不敢当。“我没有人家那么幽默!我只是在一节课中,讲一两个段子,调节一下气氛,大部分时间还是按教学大纲进行。”李彬说,进入高三之后,同学们压力都很大。为了给备战高考的同学们减压,他就尝试着多增加一些扩展内容,逗大家开心,让同学们在哄堂大笑中,感受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学的魅力,抛弃临时的功利性,长久地爱上语文。(记者 孟醒石)
(来源:燕赵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