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重点高校对农村生源比例一直闭口不谈。今年,北京大学首次公布了该校的农村生源比例:今年北大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为14.2%(9月1日《京华时报》)。
高等院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农村生源比例,是近年来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现实比人们想象的更加残酷和难堪,北京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仅为14.2%,即平均每7名本科新生中只有1名农家子弟,而这个低得可怜的比例,还是近年来不断增加的结果。据北大招生办介绍,近两年,北大农村生源比例以每年2到3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这就是说,在两年以前,北大的农村学生仅占10%左右。
北大农村生源比例上升,应主要归功于国家的强制性政策。去年,国务院要求重点高校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投放1万名招生计划,今年,这一定向招生规模增加至3万名,覆盖所有国家级贫困县。
但这显然远远不够。在某种意义上,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就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教育公平不公平,以及不公平到了何种程度。北大农村生源仅占14.2%、城市生源高达85.8%,这是城乡教育鸿沟的表征,把城乡教育差距直观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城乡教育的巨大落差不只是教育不公问题,而且关系到“三农”问题、城乡均衡发展问题,它堵塞着农家子弟向上流动的通道,导致“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抬头……可以说,城乡教育不公就是社会不公的一个重要根源。
高校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对城乡教育鸿沟越拉越大的现状不能无动于衷,对农家子弟向上流动通道狭窄问题不能袖手旁观,尤其是国立重点高校,有责任、有义务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尽一分力。
政府在缩小城乡教育鸿沟上的责任更大。农村学生在与城市学生的比拼中败下阵来,无非因为他们没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很多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畸差,至今仍有一些学生自带桌椅上学,有的甚至饿着肚子上学。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终于达到4%,教育投入总量不可谓不巨大,但这些钱应该重点用于给贫困地区中小学“雪中送炭”,而不该重点用于给高校和城市中小学“锦上添花”,应该用来填补城乡教育鸿沟,而不能用来加剧城乡教育不公。(晏扬)
(来源: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