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上大学值不值是自由选择,不能光考虑功利

2013年09月03日09:52    来源:红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上大学值不值是自由选择,不能光考虑功利

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论。9月1日,一万多名网友在参与大成网专题调查投票时,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9月2日《成都商报》)

新闻中玲玲父亲所谓读书无用的看法,不过是从就业角度衡量读大学的作用。大学就业不好,他便觉得读大学没必要;大学就业形势好转,他会觉得读大学也不错。子女是否读大学,在他这里,不是一个经济承受能力的问题,而是一门风险投资的学问。

从大学的过去来看,玲玲父亲的这种考虑并非毫无道理。过去,大学意味着“鲤鱼跳农门”。1978年以来,数以万计的人藉此实现了人生命运的转折。但玲玲所处的当下,大学生已不再包分配。传统意义上,大学提升社会地位的“作用”早随着分配机制的结束而成为历史,大学生“天之骄子”的称谓也成为了一顶过时的桂冠。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考虑,大学去除掉“鲤鱼跃龙门”式的神圣色彩,回归教育培养人的本色原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由于在改革初期,许多人依靠市场经济而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这就导致了新的大学生群体产生极为强大的身份落差感。透过社会现象,这部分人会逐步接受不读大学,也可以发财。不读大学,也可以呼风唤雨,不读大学也可以“成功”等观点。而伴随着财富逆袭神话的崛起,“知识改变命运”也从经济意义上跌落“神坛”。

反对读大学和一味夸大读大学的作用,殊途其实同归。都是一种盲目的功利主义思维。在这种功利主义者看来,凡做什么,必然要取得某种实惠。大学反馈于人的“好处”,必须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读大学不是去超市买商品,你给他100块钱,他就给100块的货物。某种意义上,大学更像是一个精神超市。你给100块钱,他给你一点点思想。人们读大学的全部价值,在于从这里收获一种更加健全、多元和独立的价值观,孕育好“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精神土壤,从而避免“灵魂跟不上身体”,卷入市场社会的洪流。

从这种意义上,七成网友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也确有进步意义。因为左右一个人的命运,有太多的因素。读大学不可能,也不是市场经济下,人们成功的先决条件。把是否读大学与人生出路捆绑在一起,仍是计划时代留给人们的“精神遗产”。其实,在一个正常社会,一个人是否读大学,应该是一个自主的命题。愿意读,乐意读,便可以去读。不想读,不乐意,自然也可不读。用功利主义的思维绑架一个孩子上大学的选择,已超出了读大学是否有用的学理范畴,损害了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权益。

(责编:左纤丽(实习生)、熊旭)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