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庄学院教授陶勑恒:别让梦想"踏空"在18岁--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南京晓庄学院教授陶勑恒:别让梦想"踏空"在18岁

2013年08月07日07:09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南京晓庄学院教授陶勑恒:别让梦想"踏空"在18岁

网络图片

  高中苦读三年的学子进入大学,将面对两方面重大变化,一个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这个过程中,会有哪些方面的心理挑战,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在大学生成长小组中,一些同学告诉我,他们很怀念高中的时光,这多少有点令我诧异。细谈下来才知道,他们并不是怀念高中的苦读苦练,而是觉得那时有共同的目标:考上大学。这一目标又带给同学们共同的压力和限制,同学们又会一起想办法应对,包括共同的“偷懒”或耍点“小伎俩”应付老师和家长,大家能有同在一条船上的感觉。“而现在,我们不知道要干什么,目标没了;也感觉不到身边有共同目标的团队了,虽然我们对那个目标又向往又讨厌……”这是一个含义很深的发问,与其是问我,还不如说是同学们的自我拷问:进了大学到底要做什么、怎样做,前面的路是什么、怎样走?

  大学新生的心理挑战,是一个很常规的话题,又是一个很新很现实的话题。社会发展与变迁,现在的大学新生要面对的成长课题和挑战有了很多不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大学再也不像以前,从这里出去能够顺利地进入社会象牙塔的福地了,所以以前人们直接就将大学说成是象牙塔。我们的社会已发展成职业社会,人生的价值要在优胜劣汰的职场中实现。现在的大学是年轻人准备进入职场成为一位职业人的最后一站。那么,岂止是高中三年,经历了12年苦读的大学生们,为自己的生涯发展做了些什么准备,在大学几年里还有些什么功课要做呢?这对每一个进入大学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生命课题。

  过去,我们希望同学们能意识到大学和中学在学习上的一个重要不同是自学加研究精神的重要性,而现在还不止这些。一个事实是,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总体上还没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个体发展的要求,中小学教育不注重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不去说,许多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也还停留在“上了大学万事大吉”的水平上,一切以能考入大学为目标,“上大学等于好前途”这一点基本没变。中小学一共12年,一个小孩子6周岁进入学校,到18岁高中毕业,这不仅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生涯发展从准备到探索的关键期,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梦想,但从6岁甚至更早开始一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少同学人生目标到18岁就终止了,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连接点在哪里,成为一个大困惑。现在我越来越有这样的感觉:大学新生大多是莫名其妙的进入一个专业的,基本上没有经过自己从自身生涯规划的视角进行选择。从这一点上来说,大学学习方式的改变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加强自学和研究上了。进入职场前的最后几年,需要认真思考自身的生涯发展,了解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充分利用大学的学习资源优势,以便为自己规划学习的架构和策略。这对同学们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中小学12年“苦读”积累了对高压学习的负面情绪。到大学发现没人盯着你学习,容易一下子放松下来,不少同学会将12年在学习上的压抑一股脑儿在大学的几年里疏泄掉。而恰恰是,根据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几乎是进入大学后,同学们真正到了要规划自己的学习的时候了。一些同学为了尽快熟悉职场、积累职场经验和资源,几乎放弃大学学习,将主要精力投入“职场锻炼”,我希望他们能意识到,无论什么原因,既然选择了上大学而不是直接进入职场,最好能充分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立足自己的生涯发展诉求,规划一下自己的学习。

  说到生活环境的改变,现象上看是离开家庭过集体生活,舍友相处、同学相处、师生相处的人际关系建立的挑战,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和权利的挑战,家长终于不在身边的自由又无所依托的挑战,以及本来在中小学就需要面对和完成的一些发展任务被“主要任务是学习”耽误下来,要在大学一下子补课:个人兴趣、放松自由、异性相处与恋爱……从人生发展的视角,以及结合目前的家庭教育和中小学现状来看,同学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发展课题——长大自己,成为一个独立建构自己人生的价值、真正能为自己生命发展负责的人。同学们一路走来,本该在青春期就开始的“离家独立”的发展任务,在长期的“代替和包办教育”的氛围之中,形成“发展欠债”。进入大学后,空间上和家庭的分离、周边物质和人际环境丰富多元后面潜藏的生活价值观的多元性,一下子要由自己来应对。无论有意无意,从现象上看同学们的许多困扰,都和自我形象、自我价值、自我塑造、自我管理潜在地紧紧连在一起,他们正在进行成为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能自我管理和操控的统和的自己的生存实践。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