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庄学院教授陶勑恒:别让梦想"踏空"在18岁【2】--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南京晓庄学院教授陶勑恒:别让梦想"踏空"在18岁【2】

2013年08月07日07:09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南京晓庄学院教授陶勑恒:别让梦想"踏空"在18岁

  有人认为,当下部分学生想法太功利,一些心理问题的造成与此有关。这些心理挑战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当我们看到不少同学不像以前“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考虑问题非常“现实和眼前”时,会给他们贴上“浮躁”和“功利”的标签。其实如果要贴这样的标签,首先应该贴在中小学和大学教育本身,而不是贴在同学们身上。18~22岁,正是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阶段,他们还有梦想、他们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同学们从小一路走来,我们在这些方面给了他们什么,他们又有一些什么样的学习、锻炼和经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儿童、青少年教育没有给他们形成真正为自己生命发展负责的态度和能力的机会。从“长大”这一成长课题来说,现在的学生总体上的确欠缺很多,但是责任不在同学们本身。

  心理工作者面对个体工作的时候,会从他的需求、生活价值观、社会能力、面对的生存挑战以及他的成长过程等多层面去探讨。很早的时候我接待过一位大四学生,此前她一直是班长和学生会干部,还是校排球队队员,大四后她觉得要给自己多一点时间,想辞掉一些职务,陷入困扰,不断给远在东北的父母打电话商量,但是总觉得父母的意见不合适。她对我说:“以前,我总觉得有人能告诉我怎么办,现在我忽然发现没有人能告诉我怎么办了,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这话讲的太经典了。我和她后来的探讨还是聚焦到“长大”的课题,她到了不“长大”不行的时候了。

  如果说到中小学教育,要“加强和弱化”的方面举不胜举,我想说的是:总体上中小学教育要摆脱“功利化”是关键,因应社会发展对个体的需求,真正从儿童青少年整全、和谐发展出发,全面照顾到儿童青少年所处阶段的发展任务,立足生涯发展,不要在“主要任务是学习”的幌子下,忽视或漠视他们“自己应对”的各项发展任务,没有支持和陪伴。

  其实家庭教育也很重要,“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赢在起跑线”的观念,让多少父母领着孩子疲于奔命、焦虑地赶着场子,而冲刺的终点就是大学的校门。许多父母可能没有想到,即使在你的推动下,孩子终于打开了大学那扇门,却可能发现并不是一条星光大道,而是一片茫然。

  另外,我们的高等教育也要负起责任来,不能停留在“安乐椅”上办专业的水平上,对大学生的生涯发展教育需要到位,不仅仅是帮他们毕业时能签到就业合同的问题。

  学生应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接受帮助?他可以有哪些方式帮助自己?

  生活中挑战处处都在,面对和逃避都是一种应对方式,不如意和挫折是生命的一部分,碰到时是个体成长的一个机遇,有时会被“卡”住,出现各样的困扰,身体的、心理的、行为的。这时人们总是首先用自己惯常应对困扰的方式自助,还会在自己的亲友等社会支持系统中寻求帮助,很多人都这样走出来了,有的还得到很有意义的锻炼和成长。

  心理辅导是提供专业心理帮助的工作,有着严格的专业和伦理规则,如果被“卡”住也就是有困扰时,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特别是在感到自己想法、情绪或行为的痛苦难以容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走不出来,甚至身体也不舒服时,以及觉得自己的痛苦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进行或效率,生活、交往都不能像自己平常那样自如,就是所谓生活和社会功能有所下降时,最好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听听他们的建议。社会发展到今天,需要帮助时,善于利用专业和有效资源主动寻求帮助是一个自信、坚强和爱护自己的人的优秀品质之一,心情或状态不好时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正体现了这样的品质,而不是什么“有毛病”、“不正常”,希望大学生不要受社会偏差观念影响,歧视接受心理辅导的人,这样等于就是歧视自己。我们的身体常常会有些不舒服,需要认真对待,心理也一样,这很正常。

  大学里,学生自助不是可以不可以的问题,而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问题。这又要说到上面“长大”的话题了,建立自己的有效社会支持系统,在自己有困扰的时候能从中感受到尊重和理解,接纳和支持,陪伴和帮助,自己能有一个安全的人际系统可以最“不设防”的表达、疏泄,不仅有困扰时能提供帮助的价值,还具有预防困扰发生的价值。另外,大学生“自助团体”,如许多高校都建立的大学生“心协”能发挥这样的作用,还有建立诸如QQ群、微信群等,经常性地举行一些“心理沙龙”、符合学生丰富的校园生活特点的专题活动、一些面对具体的共同挑战的同学在一起搞应对活动之类,都可以考虑。

  其实,产生心理困扰极为正常,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自己处理和解决的,大学心理健康工作者有心地协助同学们开展“自助”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上述讨论都是从问题的角度出发的,事实上,每个人都不会拿自己的生命价值开玩笑,包括我们的儿童青少年,无论我们怎样,他们都在探寻,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偏差,但是我们会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正在生机勃勃的成长。(本报记者 李玉兰整理)

(来源:光明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