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等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清政府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一千三百余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制度宣告结束。科举废除之前,洋务求新人士已经开始兴办新式学堂。科举既废,为大众观念的革新奠定了基础。
1912
各大学自主招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民国时期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施行各大学自主招生的政策,各家独立自主命题。当时北大的招生考试分第一类和第二类,第一类将来进本科的文、法、商三科,别的不考,必考中文和英文;第二类将来进本科的理工科,要考数学。1915年,梁实秋考清华时,直隶省的分配名额为5名,报名的差不多有三十几个人,初试先涮下二十几个,留10名,复试再淘汰一半,遴选出5名。1922年,有个叫卢冀野的学生考东南大学,数学考了个鸭蛋,但因国文满分,而被东南大学破格入取,轰动一时。1929年北京大学本科生入学仅考:国文、英文(或德文、法文)、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化学五门。而且国文考试,就只有一道作文题,考生写篇作文就行了。也有的大学要考八门,如武汉大学文科要考国文、党义、数学、历史、地理、化学、物理,连现在必考的英语都不考;理科为国文、党义、英文、数学、化学、物理、历史、生物。
1938
全国统考计划招生
1938年起,民国也有了全国统一高考,也是按计划招生,也分文理科,为了全国统考,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但全国统考仍需要像前清一样“赶考”,因为当时全国只设了武昌、长沙等12个招生区。像南京、上海、北京都让日寇占领了,无法设点。1940年全国统考是8门,其中有四门必考:公民、国文、英文、生物。另外四门,要看报考志愿——文科(文、法、商、及相应的师范等专业):另考数学、中外历史、中外地理及理化(综合卷);理科(理、工及相应的师范等专业):另考数学、物理、化学、中外史地(综合卷);医、农科:另考数学、物理、化学、中外史地(综合卷)。
1941
国难当头联合招生
1941年因为全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全国性统考无法组织。直至1949年民国政府再也无法组织起全国统一高考。停止全国统考后,民国教育部制订和推广了“联合招生”、“委托招生”等招生制度。由民国教育部划分出相应考区,指定区内的公、私院校使用一张卷子,设一家召集大学组织牵头,联合招生。1942年,全国划为10个联合招生区。如昆明区,西南联大为召集学校;重庆区所属10个院校,中央大学为召集学校。联合招生的报名、命题、阅卷等事宜,一般根据民国教育部的规定,由各考区自己决定。但各校的招生名额由教育部审核,不是想招多少就招多少的。如果招生不足时,可组织第二次考试。这个联合招生制度确实招出了不少人才,如共和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就是1941年在联合招生中,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的。
1952
新中国高招实行全国统一招生
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
十年动乱 高校停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工农兵大学生出现。
1977
恢复高考后录取率低至4.7%
1977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
1978年,高考报考610万人,录取40.2万,录取率6.6%。
1979年,全国高考首次统一在7月7—9日三天进行。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6
读大学学费成负担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8年报考355万人,录取108万人,录取率30.5%。
1999
高校大规模扩招
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报考405万人,录取160万人,录取率40%。同时,新一轮高考改革揭开序幕。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
2001
放开高校招生年龄限制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2003
高考告别酷暑
2003年实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告别酷暑。
2006年复旦、上海交大“试水”自主招生。中国政法大学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招生计划,解决高考招生的地域不平衡问题。
2007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迎来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2008年四川大地震,四川地震重灾区的高考向后推迟约一个月,并且取消外语科听力考试。江苏省开始实行新课程高考方案。当年报考1050万人达到历史最高点,录取596万人。录取比例57%。
2010年江苏省高考恢复文理考生分开录取,分开划线。北京市开始实行新课程高考方案。广东省取消“3+X方案”,改为“语数英+加文理综合”,考试时间缩短至6月7日至8日两天。
2012年全国报考915万人,录取685万人。平均录取比例为75%。 X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