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岩口支教队队长朱启平的人生三道考题--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北师大岩口支教队队长朱启平的人生三道考题

2013年05月02日07:57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四月十八日,朱启平(中)来看望岩口村的孩子们。(本报记者 王斯敏摄)

  朱启平的家,在遥远的贵州省毕节市大河乡岩口村。

  有多远?坐火车、乘大巴、换中巴、爬两座山,每次从北京回家,都要3天。

  朱启平的梦,一直藏在这连绵的大山深处。

  什么梦?做个好老师,把知识和信念带回家乡,让孩子们看到大山外的精彩世界,走出大山。

  出山去,上大学!正是这个信念,撑起了少年朱启平的精神与脊梁。在贫寒的童年里,在艰难求学路上,他也曾动摇,也曾迷惘,但以信念为北斗,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校正方向,不再迷途。

  2009年,朱启平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4年来,他一边求学,一边圆梦——大一暑假,他组织支教队回到岩口,在当地唯一的民办小学义务授课。此后每年,他们都如约而至,还把“北京师范大学暑期实践基地”建在了这所仅有1名老师、60多个学生的村小。“每次20多天课程,我们能给孩子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爱,是信念,还有希望。要让孩子们知道,除了工地,大山外,还有个地方叫大学。”

  今天,毕业在即的朱启平谢绝了省会重点学校的邀请,回到毕节市执教。他说这是他刚答完的人生第三道考题。“自我牺牲?不,是在最需要我的舞台上发挥最大的价值。”他笑着说,眼中满是自信。

  第一道考题:辍学?读书?

  家里无力负担学费。即将升初中的他下定决心:绝不辍学。自己赚钱,也要读书!三次高考,他成了梦想中的师范生。

  一座低矮破败的泥草屋,默默蹲守在小径尽头。

  直到2010年,这仍是朱启平一家人的居所。等到乡里危房改造,他家才最后一批搬进了砖房。

  朱启平早已习惯了贫穷。村里没有公办小学,他一二年级在私塾度过,此后便每天往返十几公里去邻村读书;2007年前全村不通电,作业只能在油灯下完成。挣扎到小学毕业,家里再也负担不起三个孩子的学费了。

  “去打工吧?”弟弟无奈。他却不吱声。

  绝不辍学。自己赚钱,也要读书!执拗的小启平只身来到乡中学,开始了自力更生的日子。住不起宿舍,就以帮干农活、做家事的代价借住在远房亲戚家。刻苦攻读之余,他上山采野菜、摘杨梅、挖药材,一分一角地攒学费。

  初中毕业,他考取毕节一中,却因学费太高不得不转读毕节地区民族中学。

  又是一段更苦的打工生涯。寒暑假和周末,他常饿着肚子四处奔波,刷盘子、挖土方、做搬运、发传单、卖玫瑰花……然而,学习一刻也不曾放松。深夜灯下,他一道道解题、一页页背诵,顾不得浑身酸痛,忘记了辘辘饥肠。

  他时常畅想自己的人生路。长大了做什么?打小,他便梦想当一名私塾先生。多年艰辛求学,令他感受到教书育人的神圣。

  2007年5月,喜讯传来:免费师范生政策将于当年实施。仿佛一束阳光照亮心灵,即将高考的他瞬间作了决定:报考北师大,去首都读书,当老师!

  没曾想,一考便是3年。前两次,他以不小的分差分别被贵州大学、黑龙江大学录取。他不甘心,均很快申请退学。

  难以割舍的教书梦,始终在他心头萦绕。

  他决心最后一搏。常年超负荷打工影响了学业,唯有专心复习,才有望成功。然而,学费何来?幸好,毕节兰苑中学知道了他的故事,愿意接纳他免费复读。

  2009年7月,盼了太久的捷报终于传来:他以全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北师大历史学院录取。

  拿着录取通知书的手抖了又抖。两串隐忍很久的泪,终于泉涌。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