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岩口支教队队长朱启平的人生三道考题【3】--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北师大岩口支教队队长朱启平的人生三道考题【3】

2013年05月02日07:57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第三道考题:大都市?小县城?

  3年支教成效渐显,他愿做永远的支教“编外队员”。省会中学伸出橄榄枝,他却选择了毕节:那里离大山近些,更需要我。

  又是两度花开花谢。当第四支支教队即将组建的时候,朱启平来到了人生的又一个重大关口——择业。

  他把求职申请投给了毕节一中。同学们有些惊讶——以朱启平的实习成绩,他若想留在贵阳,应该不难。

  的确不难。大三上学期,他赴贵阳一所重点高中实习。一开始,学生们对这位其貌不扬的小老师多少有些轻视,可半个月过去,便被他的认真与友善征服了:改作业,他耐心圈出所有错漏,还写上大段大段贴心的评语;讲试卷,他打通所有知识点,梳理出清晰的主脉络……最后一次班会,他播放岩口支教的视频给大家看,并恳切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勉励学生们“为了梦想,永不放弃”。

  学生们感动了。他们把心里话写在贺卡上、留念册里,满是祝福与不舍:“你是我遇见的最刻苦、最认真、最坚强、最善良的人,我正学着你,像你一样奋斗,像战士一样。”“要自信,虽然你的普通话不太标准,但我们爱你。”“在你身上,我看到了自己丢了的吃苦耐劳和勤奋努力”……学生的拥戴是最好的推荐信。然而,他没有去接学校伸出的橄榄枝。

  因为,毕节有岩口小学,有他亲手开辟的支教基地。在毕节一中,他可以常回岩口,为大山里的孩子们当永远的“编外队员”。

  4月18日,记者随朱启平回到岩口村。迢迢山路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朴素的二层小楼——“官代河小学”。

  这是岩口村第一所公办小学,不久前刚完工启用。原先那所民办村小的孩子们都随着老师梁正雄迁到了这里。见到朱启平,梁老师乐呵呵地报喜:“多亏你们和政府沟通。新学校修起来了,马上还要修球场、食堂。老师增加到了3个,学生也蛮多,就等你们来了!”

  朱启平连连点头,满心感慨。

  他想起2010年首次支教的情形。那时,岩口小学的校舍还是三小间破旧的石砌房。没有桌椅,就用长木板架在石头上充数;没有电灯,一到阴天连黑板都看不清。队员们住在同样简陋的小屋内,忍受蚊虫跳蚤的叮咬,忍受3个星期不能洗澡的煎熬,忍受没有网络没有电视的夜晚。然而,看到精心准备的课程受孩子欢迎,看到家长们对新老师如此信赖,听到学生们时时哼唱着自己教的歌,他们倍感幸福。

  只有支教队员们知道,朱启平为这一切付出了多少心血。

  头一次组织支教,为保万无一失,他花一周时间自费回乡调研,把路线、食宿等事项摸得清清楚楚,还和毕节市城关区教委、大河乡政府、梁正雄老师进行了充分沟通。

  他牵头建章立制,招募队员时严格考核,组建队伍后定期培训、试讲、修改教案,还要求队员们随时总结交流。

  怎样讲课孩子爱听?教些什么作用最大?他一次次和队员们探讨,恳切地阐述观点:“关键是让孩子们爱上学习。我们不仅要丰满他们知识的羽翼,更要唤醒他们渴望飞翔的雄心。”

  为开阔山里娃的视野,他们多次为岩口小学募捐图书,朱启平自掏腰包购买的就达2000多元。在他们的感召下,北京银行等爱心单位答应为学校捐建图书室。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英语语法、法律知识……他们对梁正雄老师进行了多方面培训,帮助他提高水平。

  家访和调研每次必不可少。朱启平带着队员们挨家挨户地走访,摸清了岩口村的教育状况,还成功地打消了几位家长让孩子辍学的念头……

  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支教活动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让爱心和智慧永远传递下去。

  站在校门口,朱启平谈起了对未来的规划。

  “毕节需要好老师。我将在这里为新的梦想而战:边认真教书,边在职修读硕士、博士。再过几年,我的学生会成为这片土地上最饱满的种子,长出希望,长成栋梁!”

  一阵欢呼响起。刚下课的学生们发现了他们的朱老师,雀跃地向他跑来。一双双小手勾住他的脖子,搂住他的腰,抱住他的腿,不愿撒开。他蹲下去,揽住孩子们,脸上漾起了阳光一般的笑。

  这正是他梦中的样子。(本报记者 王斯敏)

(来源:光明日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