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背女生下楼 搭建起第一批帐篷 老师和学生永远在一起
震中有个“最美班级”
图片据北京晚报
地震中的“最美班级”:“高二一班”就是我的名字
新华网四川芦山4月23日电(记者 黄艳)在四川芦山中学安置点,一排排蓝色的、白色的、彩条布的帐篷整齐地排满了整个操场。最靠近街边的十几个帐篷显得不怎么专业:白色的帐篷在关键连接处用些绳子捆绑起来,虽然不好看,但是结实。
这不奇怪,这些帐篷不是专业救灾人员搭建的,而是地震发生后当天,芦山中学高二一班20多个同学搭建的。
“开始他们很生疏,一边摸索一边搭建,后面几个就有经验了。”班主任42岁的胡建华指着一片帐篷说,操场里第一批帐篷就是学生们建起来的。
2分钟之内从3楼跑出去
4月20日8时,高二一班的学生跟往常的周六一样早早地到教室上课。因为是年级快班,他们是当天除了高三外唯一在校补课的班级。英语老师任燕刚刚走上讲台,教学楼就开始晃动,“晃得非常厉害,学生们瞬间一愣,我说,地震了!快下楼!”
全班37个学生2分钟之内从3楼教室下到了地上。虽然时间很短,但是下楼的过程中有人摔倒,有人扶助,有女生跑不动男生背着跑下来。“全部安全下来了,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情!”胡建华说。
惊恐未定的孩子有的抱在一起相互安慰,当班主任胡建华赶到操场的时候,学生们抱着她哭了。“哭是因为大家都在,都是幸运的。”
学生们当志愿者搭建帐篷
上午11点,多数学生跟家里取得联系之后,开始投入到现场的救援当中,从政府部门接过帐篷,就动手搭起来。
17岁的田甜,22日她的脚已经磨破了一天。芦山凉凉的天里,她只能穿一双“人字拖”免得磨到伤口。在记者面前还有些羞涩,话不多,继续帮着同学给灾民们发方便面。
20日下午,高二一班25个学生留了下来,在安置点帮忙,是芦山中学留下学生最多的班级。民政部门来统计志愿者信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没有写自己的名字,而是写下了“高二一班”。
“这些学生真的让我感动,灾难面前能够这样团结,一起去帮助灾民。”胡老师的眼角明显湿了,鼻子明显酸了。胡建华还告诉记者,她的学生成绩都非常棒,全年级前40名几乎全在他们班。
学生们做的事其实很杂,哪里需要帮助就去哪里,因为胡建华不让他们离开安置点太远。
班长杨明奇带着男生组建了“搬运团”,每一批救灾物资一到安置点,他们就去卸货、搬运。副班长任雅林带着女生组成了“派送团”,物资一到就挨个给帐篷里的灾民发放。
高二一班的志愿者们还把这个安置点的卫生管了起来。芦山中学的安置点几乎是整个芦山城区最大的安置点。每天早上、中午和傍晚,他们都会定期清理安置点各个帐篷的垃圾。跟别的安置点不同,记者采访时在这里没有看到满地垃圾。
高二一班是个快班,他们并不是不害怕。芦山中学这次地震唯一死亡的一名学生,文理分班之前是高二一班的学生岳宇姗。当她在家中遇难的消息被证实,她这些原来的同班同学哭作一团。
在后来芦山多次震感明显的余震中,很多的同学都会害怕,有的甚至吓哭。胡建华觉得这是孩子的自然本性,有谁在这样的灾难面前真正不害怕呢?她也害怕。
“我必须跟学生在一起”
地震把胡建华儿子的腿砸伤了,还把龙门乡五星村老家的房子震塌了。在政府部门上班的丈夫在另一个安置点上工作。为了不影响两人在安置点的工作,儿子当天被送回了老家,跟爷爷奶奶住在自家搭建的临时帐篷里。“我的学生都在这里,回家的学生很多到现在都联系不上,我必须在学校跟他们在一起。”胡建华说。
放不下学生,心里又挂念儿子,胡建华好不容易协调时间约定跟丈夫21日晚上回重灾区五星村一趟。结果刚上车,一个电话打来,丈夫周进东又被喊回安置点。
“我一个人回去的,60多岁的老人要照顾不能走路的儿子和89岁的祖婆,非常困难。房子都塌了,吃的也没有、水也没有……”胡建华说着又哽咽了。
尽管这样,胡建华收捡了几件衣服又回到学校安置点,因为有个学生让她非常放心不下。
家在芦山县双石镇的王雪,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跟家人取得联系,因为交通中断,也没让她自行回家。“这帮孩子真的很可爱,可能的话你们帮她打听一下,或者带她回去一趟。”胡建华请求记者。
王雪和她的同学一样,也一直在安置点做着志愿者。她小声地跟记者说,她家在双石中学旁边,但是她相信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她努力做好志愿者,“双石那里肯定也有人在帮着我的父母。”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