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走进学困生的心灵 读懂孩子是前提--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怎样走进学困生的心灵 读懂孩子是前提

2013年04月08日10:13    来源:现代教育报    手机看新闻

小学,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然而,在每个班级中总会有几名特殊的学生。家长管不了,作业常常完不成,即使完成了质量也极差;上课不听课,甚至有些还会在课堂上小打小闹或“大闹天宫”。即使教师们使尽十八般武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仍旧收效甚微。面对这些“迟开的花朵“,教师们不禁思考:怎样才能走进学困生的心灵?家长们也万般无奈: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读懂孩子是教育的前提

“学困生的形成仅仅是家长和学生的责任吗?”一个声音时常在和平街中心小学五年级组组长马劲梅的脑海里出现。为了求解,马劲梅曾经把这些特殊的小家伙集中到一起开座谈会。在教师们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终于打破了会场的沉默。“我就是不想写,懒得写。”“爸爸妈妈就会打我,我都被打麻木了。”“我和同学差距太大,也不知该怎么办。”孩子们心中的秘密让教师深感震撼,原来小小生命竟承受着这么多不该有的压力。马劲梅与年级组的教师商量后决定,走进学困生家庭。

在访谈中,她们了解到这部分学生的家庭大都存在教育方法失当、辅导能力缺乏、管理时间不足等通病,导致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律和耐挫力差,思维惰性严重,成绩落在了班级最底层。

家访回来后,马劲梅不断反思,组织召开了年级组专题座谈会。会上,每一位教师都客观地剖析自己。一位年轻教师坦言,“平时我没有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些孩子,常因他们的不良行为产生厌烦情绪,对学生个体实际困难了解太少。”

迟开的花更需用心

由于学困生成绩不理想,自卑心往往较重,一般不愿与教师个别交流。教师到底能用什么办法才能让这些“小刺猬”卸下心防呢?

“日记!”马劲梅告诉记者,这是教师了解学困生最好的途径,避免了学生面对老师难以启口说真话的尴尬。渐渐的,敢于提意见的学生越来越多,学困生敞开了心扉,老师就能真正了解到孩子们的所思所想。给每一个学困生提供机会,帮他们建立自信,体验成功。在这一思想的带动下,到上学期为止,多名学困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赵雨琪(化名)在朝阳区国际跳棋比赛中获得大奖,黄姗姗(化名)等多名学困生多次获得朝阳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绘画书法大奖。

“他们的腰杆挺起来了,小胸脯挺起来了,学习劲头越来越足了,成绩也在不断提高!”看着每一位学困生的进步,马劲梅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突出的地方,每一名学困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德育室学科组长杨静认为,教师除了师德高尚以外一定要从多角度去分析评价学生,切不能将评价标准单一地定为学科分数或课堂纪律。许多老师是爱学生的,只是他们爱的都是一些“金凤凰”、“白天鹅”,而对学困生轻则不屑一顾,重则呵斥、羞辱,反而造成了这类学生的逆反心理。杨静建议教师可以不时给学困生一个灿烂的笑容,或摸摸孩子的小脑瓜、小脸蛋儿,以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跟着孩子一起转变

“学困生的家长很难请到学校来。”这是很多教师的共同感受。“家长不愿意来,我们就主动上门走访。” 马劲梅和她的同事们通过家访、电话、飞信、家校联系本、班级博客等形式,随时把学生的心声和变化转达给家长们,把科学的育人方法教授给家长。

在年级组成员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困生家长在教育方式上悄然改变了。“马老师,我爸爸和我说话时声音小了,不打我了,还帮我一起订正错误。”当学生李冰(化名)对马劲梅说这些话时,她心里淌过一丝丝的甜。

“老师把我叫到学校说孩子的问题,让我的自尊心严重受挫,所以我不愿过多地老师沟通。”北京一位家长坦言,孩子不争气,连带着自己都跟着挨批评,真的很无奈。

“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但并非智力问题。” 杨静建议,教师应从细处呵护,用新型师生关系温暖这部分孩子的心灵。而家长也要切实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多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一味地否定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进步,家长首先要转变态度。”杨静说,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通过不断鼓励,帮他们建立自信心。(文/本报记者 曹阳)

(责编:郝孟佳、林露)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