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校突围
昨天:登封因教习武术闻名四方 海内外学员云集
今天:江湖渐远生源萎缩 纯粹武校走向下坡路
明天:登封武校产业何去何从?国术新脉谁来继承?习武少年出路何方?
编者按
近日,有媒体指出,武校学生流向成治安隐患。常被诟病的武校管理,这些年情况如何?早已不是冷兵器的时代,学武还是上升的通道吗?从最初“五步一馆,十步一校”到现在形成庞大的产业,登封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何在?
近日,河南商报记者走访登封大大小小的武校发现,武校的教学模式已绝非简单粗暴,学员毕业后绝大部分都转型做其他职业,武校也面临着转型。或许在不久以后,古刹练功、师徒切磋,只是影视作品留给大家的一个梦,登封不再有“江湖”而只有大学——只是具有武术教学特色而已。
渐行渐远的江湖气
“棍棒教育”少了,学校式的管理多了。如今的登封武校,不再像咱们印象中那样“简单粗暴”。
在登封少林寺周边村民的记忆里,登封武校发展初期,教练棍打学生、学校间互殴时有发生,致人死亡也不稀奇。
登封武校的这股“江湖气”备受诟病。尽管这些年恶性事件渐少,但人们已很难改变武校管理粗暴的印象。
近日,河南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多年前,登封武校就已禁止教练打学生,不再有拜师帖,称谓从“师父”变成“教练”……传统的武术传承方式正在消失。
从“棍棒教学”到“科学管理”
登封武校的百度贴吧里,几乎所有欲报名的咨询者都会在帖子里问:“学校的教练打人厉害吗?”回答多是否定。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武校教练“棍棒教学”已经是个传统。网上曝出的关于登封武校的负面新闻,大多也是因为打人事件。
不过,在登封武校学生看来,教练体罚前几年确实非常普遍,但最近三四年几乎不再有,即便是偶尔的体罚,也在他们可接受的范围内,“这很正常”。
登封武校一般都实行封闭和半军事化管理,学生外出需要请假,到学校后手机上交,放假才能拿回。严禁学生抽烟、喝酒、打架。
17岁的黄世冲(化名),是登封一家武校二年级散打学员。在他看来,现在教练一般不打人,“学校逮到会罚教练”。但也有例外,比如学生练功偷懒或出错时,而且一人犯错,全班连坐。这种时候,教练一般会让学生集体多训练一会儿,或者“下腰”等。
和黄世冲一样,登封另一家武校的学员胡强和王淞(均为化名)也认为这种连坐体罚“没啥”,“和平时练身体素质没啥区别”。
胡强今年15岁,这是他入校的第四年。学校很多“传说”大家都耳熟能详,比如,以前新生被其他学校抢走,教练带着学生赶过去打群架。两个学生的冲突,可能发展成两个学校的冲突。
但这几年,严重体罚、打架的情况很少。如果有人抽烟、喝酒或打架,被逮到就会严罚,屁股上还会挨两三棍,但打人的棍子也从粗木棍变成了细棍。对于学生事故,有学校领导认为,不能拿“有色眼镜”看:“一般的学校,也避免不了偶尔出事。”
慢慢转变的习武观念
近几年,往武校送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对这些孩子的管理,有时教练不得不动用“匪气”。
3月13日下午,来自贵州的陈女士把自己8岁的儿子送到了登封一家武校。陈女士是单亲妈妈,她说,儿子染上了网瘾,当不少老乡把不听话的孩子送去武校时,她也下了决心。
对于一些不服管教的孩子,教练很多时候的办法是:表演一套虎虎生风的组合拳,告诉孩子“你打得过我,你就从大门走”。骄横的孩子一般很快就老实了。
登封素有习武之风,武校多年的发展,也免不了带着些庭院训诫式的“江湖气”。
某任教14年的教练说,2004年左右,学校就提出严禁教练打学生,但实际上真正大有改观的,应该是2008年以后,大家的观念慢慢都转变了。事实上,登封大多数武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经和现代学校没什么差别了。登封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武管中心)主任王松伟说,以前哪个武校有演出等活动,登封便被堵得水泄不通,现在学校都会提前上街维持秩序,“更别说会打群架了”。
相隔不远的“现代”与“传统”
随着“江湖气”消失的,也有武校的一些传统。目前,登封武校主要分布在该市西郊和少林寺周边12公里内。
在市区的武校看起来更像学校,除建筑现代外,学员多穿校服、训练鞋,这里聚集着绝大部分的武校学生。而少林寺周边的武校规模都相对较小,如2000多人的少林寺罗汉院,还有200多人的少林寺武僧院等,学员都穿僧衣、布鞋,留圆寸头。少林寺附近还有栋四合院,青砖灰瓦,专门给从国外来习武的人住。
少林寺武僧院在少林寺后山,寺院古旧,学员的日常娱乐便是在门口下棋。副院长释延杰说,学院与大的武校有所不同,教的主要是少林传统武术。在这里,学员还必须遵守传统礼仪。见到老师要抱拳立正,喊“师父好”。释延杰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收徒弟是有讲究的,要有资质、品行好,而且“与师父的属相不冲”。至今,武僧院还保留着晨钟暮鼓的习惯。下午5点,院里鼓声响起,便是吃饭时间了。
还有一些更小的武校,比如登封少林兴华武校。校长张遂才曾是塔沟武校的教练,从业30多年,因为年纪渐大,开始自己带徒弟。他带有20多个徒弟,部分是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就住在自己家里,和自己一起吃饭。
虽然近几年武校越来越现代化,经过市场的一次次洗牌,很多小武校日渐消失,但传统武馆依旧有生命力。武管中心主任王松伟说,登封市除了21所较大的武校外,还有22所小于300人的传统武馆,而这些传统武馆,可能在一段时间还会保留。“有的家长不愿把孩子送去武校,他们有认准的师父。一般师父就带几个徒弟,也不靠学费生存。看孩子被照顾得好,家长有掏几万元的,也有给师父买辆车的,这点和武校差别很大。”
王松伟说,有人就喜爱传统,来少林寺就是想感受气氛,只要大家还有这个梦想,传统武馆在二三十年内还将保留。但王松伟直言,由于无法提供大的平台和发展机会,这种传统武馆随着社会的发展,或将消亡。
现在留下的是抱拳礼和情义
小龙武院院长陈同山说,塔沟、鹅坡还有小龙这几家大的武校,都是从最初的家庭式武馆发展而来。那时,收徒是很慎重的,如果感觉对方人品不好,教个一招两式就打发回家了。而拜师仪式之后,就算是一家人了,吃住都在一起。行拜师礼的时候,要有推荐人、见证人,还有宣誓词,宣誓词里写着“武德高尚,武风正派,不辱师门”等。
虽然武校越走越现代化,但陈同山对传统还有着不可回避的依恋。
在他看来,真正练武的人,老一代慢慢年龄大了,年轻人渐渐不想吃这个苦,虽然提倡科学管理,但有的东西不是科学管理所能解决的。
对于此,塔沟武校校长刘海钦认为,市场决定武校的管理模式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大概从20多年前,学生都改喊“师父”为“教练”了,如今,武校内的传统礼仪,也就抱拳礼还保留着,但因为武校学生更多接受的是传统教育,比较重义气,重感情,“学生家里很穷,也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你。同学毕业后常常相互‘拉一把’。”
去年,某领导去登封视察武校时,提出武校应该恢复拜师礼的传统,并对此表现热切,但武校的校长们有点犹豫。时间长了,便不了了之,无人再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