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建议
建立教师培训激励和评估机制
基于以上调研发现及对关键性问题的讨论,课题组有以下建议。
(一)建立有序、开放的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组织体系
明确义务教育教师培训各参与主体的责权利,理顺各个培训机构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培训体系正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受教育形势和部门利益的激励,各种行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师培训,逐步形成了立体化的培训网络。另一方面,各主体行为及主体之间的关系尚未规范化、制度化。一个培训实施主体可能有多个主管部门,而许多培训项目又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混乱。建议通过制定制度和政策的方式理顺培训体系中的层级关系,规范各个主体的行为,力争做到责权利统一。同时,充分重视各个培训机构之间的组织协调工作。积极引导商业组织、民间非营利组织以及可信赖的国际组织参与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培训。
(二)着力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
调研中发现目前教师培训质量不高,特别是低质量的重复培训,是参训教师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该努力从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多个环节入手,全面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
1.课程设置需要统筹安排
由于培训机构的多样化和培训权力的下移,有些机构设置课程比较随意,机构之间也缺乏沟通。这导致教师培训课程的繁杂和重复,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可以由中央或省级部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的指导意见,引导各培训机构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2.教师培训教材建设亟待加强
调研发现,各个地方和机构使用的培训教材基本处于自发和随意的状态。主要原因是国内可供选择的、成熟的教师培训教材非常少。建议通过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同时要建立教材审核制度,保障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3.推进培训者培训
培训者的素质与培训质量息息相关。本次调研发现,几乎所有的培训者都很少有机会接受培训,更不用说高质量的培训。虽然“国培计划”近几年组织了几期培训管理者和培训者的培训,但由于这是一个新鲜事物,很难找到合格的对培训者进行培训的培训者,承担培训者培训的机构能力也十分有限。
4.改进教师培训的方法
教师作为成人,其学习具有独特的需要和特点。本次调研发现,现阶段教师培训中普遍采用的讲授法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针对性比较弱,实效性也比较差。在课程设置中不仅要明确教学内容,还要逐步引导和鼓励培训者采用更适应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需要的培训方法。
(三)建立教师培训激励和评估机制
1.建立教师培训激励机制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调研中,培训主管者、培训者和培训学员普遍反映,参训教师缺乏动力是影响培训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一些地区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将培训与教师职称、绩效工资挂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实施这一政策中需注意避免形式化,如果教师利益只与是否参加培训相关,而与培训的实效无关,就可能导致培训成为一种形式。另一方面,需要注意避免因培训压力过重而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
2.建立科学的教师培训评估体系。调研发现,大部分地区对教师培训的评估均比较重视,但评估方法和过程比较经验化。建议开发更加规范、可行的教师培训评估的标准、方法和工具体系。
(四)高度重视农村教师培训工作
调研发现,农村教师——尤其是中西部农村教师——接受教师培训的机会和质量均落后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培训的质量关系到农村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建议在政策上对农村教师培训进一步倾斜,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五)完善教师培训财政保障体系
1.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继续加大对不发达省份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上的财政投入,国培计划的支持以及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中公用经费的5%,并未能充分缓解不发达省份的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经费短缺问题,建议可否从以公用经费的一定比例的做法向以学区或学校为单位(如学校的状况、需培训的师资、学生数等)的实际需求转移。
2.对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的培训给予专项支持。全员培训时代所发生的机构变革和培训层次下移的趋势成为必然,财政投入应该对此变革做出反应。应该在提高新的县级及以下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方面给予支持,比如针对这些整合后机构中培训者及培训管理者的培训的专项支持。 (■陈向明 王志明)
(来源:中国教育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