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农村教师尚未建立常规化培训
参照上述调研数据,我们发现教师培训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目前我国教师培训体系中正在发生的变革之间有密切的关联。
(一)教师培训体系的整合
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一体化趋势是教师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原有教师培训机构的格局也同样发生了变化,侧重于教师学历补偿而设立的三级机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地市级教育学院—省级教育学院,部分已被改制、合并。其中县级进修学校从2002年开始与其职能相似的机构如教研部门、电教部门进行合并,重组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原有的900多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中,目前有60%左右的学校已经进行了整合,其职能也由学历补偿机构转变成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支持校本研修的管理部门。大批地级市教育学院被当地师范院校或普通高校合并或更名。截至2010年底,原有的30所省级教育学院,除了保留独立省级教育学院13所,其余17所分别被改制或合并。同时,更多的机构进入培训系统,如综合性高校、师范大学或学院、商业组织、NGO(非政府组织)等。承担培训的机构一方面呈现多元化,但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无序化状态。这种局面与教师教育改革有关,改革打破了旧有格局,但是新的体制与配套机制没有建立,培训主体正处于中间转型期,需要进一步实质性的整合。
(二)农村教师培训不足
由于农村教师人数众多,农村教育本身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针对农村教师的专业支持体系,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体系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针对农村教师尚未建立常规化、连续性的培训机制。
2.专项培训以骨干教师为主,全员培训难以保证质量和稳定性。
3.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难以深入参与网络学习,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4.农村教师培训的参与方多元化,但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和资源整合。
5.培训的内容、方式及培训者知识结构脱离农村教育的实际。
(三)县级教师培训体系的危机
由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被划归为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近几年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改革、教师培训经费改革都没有涵盖到教师进修学校。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之后,进修学校教师需要大量培训各级教师,但自身却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培训。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包括如下方面。
1.工作性质行政化,使其在经费管理、业务交流和施训者专业发展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2.培训形式单一,仍然以集中讲授式为主,对培训过程和结果的评估、监管力度不足,形式老化。
3.县及以下级别的教师培训者缺乏常规、有效的专业培训支持,业务能力很难满足一线教师实践和课程改革的需求。
4.缺乏能够与教师实践需求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教材,基层培训者需要做大量的需求调查和培训内容转换、材料设计的工作,制约了培训的效率和效果。
(四)国际教师培训项目的启示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发现,除了政府主导和部分学校自主开展的教师培训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际组织发挥的作用。强有力的资金支撑是国际教师培训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础。国际教师培训项目除了充足的资金投入之外,还强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协调配合和支持。这些项目采取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路,在操作时努力渗透到教育环节中的每一个群体,积极动员他们的力量,并激发出他们各自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参与到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估活动中。国际项目同时展开针对中小学教师、教研人员、督导人员、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等各类不同身份类型的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共同营造学习、创新、变革的氛围,使培训效果落到实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