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训形式及内容
在培训形式上,目前的教师培训可以分为集中和非集中两大类。从国家级培训到区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各级继续教育,主要以讲座等集中学习为主。非集中式教师学习主要体现在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学校层面组织的集体备课、公开课研讨、校外考察等校本研修活动。除了远程培训项目之外,目前国家级和省级组织的教师培训绝大部分采用假期(主要是暑假)集中培训的方式。
1.调查者所接触的培训类型以及认可情况
如图4所示,较高比例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接触最多的培训类型是寒暑假脱产集中、学区教研活动、中小学校校本研修、周末或节假日短期集中。而较高比例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够为自己的工作提供有效支持的培训类型是学区教研活动,其次是寒暑假脱产集中、中小学校校本研究、外出访问(见图5)。被调查者对其他培训类型的有效性认可程度不高,比例均在15%以下。
2.教师所接受的培训内容及希望得到培训的内容有差异
问卷对教师目前所接受的培训内容做了调查,并与他们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相比较,如表1所示。较高比例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接受最多的培训内容是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教学方法及策略、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及课堂教学管理。而较高比例的被调查者希望自己从培训中所学到内容列前三位的是:教学方法及策略、学生发展及心理健康、学科教学,这与目前受到的培训有一定差别。不同地区的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诉求基本一致。
(三)培训学员的来源
从培训学员的来源和选拔过程来看,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学员名单最终由省教育厅直接提供。其确定过程是一个由省、市、县三级由上至下分配名额,再由下至上推荐、选拔的过程。培训学员大多数来自各级重点中小学和部分完全中学。从大部分省份的数据来看,乡镇以下学校的教师参与省级培训的机会比较有限。而县级组织的培训原则上为教师全员培训。
通过对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次数进行比较(表2),可以看到城乡教师受训机会差异明显,城市学校教师参与的各类培训次数均大于农村学校教师。
将城乡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承担机构进行比较,发现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近一半集中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参与地市级以上培训的机会,农村学校教师明显少于城市学校教师。
此外,针对受训机会问题,98.1%的被调查者对“针对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特殊教育教师,建立稳定的福利性培训机制”表示同意,而98.3%的被调查者对“建立公开透明的学员选派制度,保证教师全员参与培训”表示同意。
(四)教师费用负担差异较大
问卷调查了教师们最近参加的一次培训中的费用分担状况。结果表明,学费、伙食费、住宿费是参训教师最多的三项支出,因缺课需支付的代课费最少。另外,教师在培训经济支出上的负担情况的调查数据表明,近45%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的经济支出负担过重,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比例。若分省份来看,教师在经济负担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中西部省份的被调查者认为经济支出负担过重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省份。这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教师收入以及各地培训政策存在差异有关。
(五)培训者来源多元化
培训者的来源正趋向多元化,但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培训中,培训者的构成有很大差异。除了教育专业的专家学者之外,越来越多的培训方尝试让一些优秀中小学教师参与进来。但是,目前培训者主体仍是培训单位的本校教师。问卷针对培训者的资质做了调查,其中,97.4%的被调查者赞同“培训者必须有丰富的中小学教学经验,能充分了解学员的实践需求”,97.4%的被调查者对“建立教师培训者认证制度,规范培训者队伍”表示同意。
(六)培训的质量监控和评估
培训方评估的侧重点包括:培训的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很多培训项目都设计了教师反馈机制,利用多种方式征集教师对培训效果的评价。一些国家级和省级培训项目甚至派专人全程观察、评价培训的设计、管理和实施过程。对培训各环节的评价中,参与调查教师“很不满意”的环节分别是:选派学员的公平程度、培训时间安排、费用负担、食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