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孩子不让一定有错吗?【5】--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孔融让梨孩子不让一定有错吗?【5】

2013年01月21日07:32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专家解读

  怎样进行道德教育

  才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

  ◎陈忻

  皮亚杰通过与儿童访谈,提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有两个阶段:他律道德,6岁之前,道德观念接受外在施加的影响,而且认为规则是不变的;自律道德,6-8岁以后,道德观念建立在对规则的理解上,并且认为如果人们同意的话,这个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做了扩充,认为儿童道德发展要经过6个阶段,在这6个阶段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道德推理。也就是说,人们在评估自己将要付出什么的基础上来思考和判断自己要不要分享、帮助他人、照顾他人等等。

  前习俗时期(preconventional)

  第一阶段:他律,以服从和惩罚为定向。7岁以前的儿童遵守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避免造成对他人的身体伤害或财物的损坏。这个阶段,儿童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他人的利益,他们往往从身体或者物品来考虑行为的后果而不能考虑行为对他人心理的影响,并且他们分不清权威(老师或者父母) 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故而常把权威的观点当成是自己的观点。

  第二阶段:利益,以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大概7到8岁之间,孩子体现出来的道德形式是“互惠”。他们认为公平就是等价,我这样做符合我的利益和需要,你也可以这样做符合你的利益和需要。这个阶段,他们认识到人们有各自的利益,有时候会互相冲突,所以权利是相对的。不过他们对权利的理解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习俗时期(conventional)

  第三阶段:“好孩子”倾向,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准则。9-11岁的儿童懂得实现自己亲近的人(比如老师,父母)的期望,能关心他人,对保持“公认的好行为”有良好的动机,能够用信任、尊重、感恩等等来保持和他人的关系。他们的黄金法则是:对待别人用我期望别人对待我的方式。

  第四阶段: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能在社会群体里考虑个人,保证社会以整体的方式运行,支持法律。

  后习俗时期(postconventional)

  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推理为准则。明白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遵守法律是社会契约以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

  第六阶段:以普遍伦理原则为准则。遵守自己选择的伦理原则。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道德推理的发展要经过他律、利益、好孩子这些阶段,那么,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的道德推理逐步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二阶段,进而第三阶段。

  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道德教育的重心放在传递价值观和美德上。老师通过一些例子,用说教的方式将一些美德传递给学生,比如诚实、耐心、善良等等,并且通过奖励、表扬等手段来鼓励孩子实践和表达这些美德。这种方式往往是老师将自己认同的价值观、美德或者准则传递给学生,而学生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并没有得到锻炼。

  另一种道德教育的重心在培养孩子的道德推理发展。在教育中引导孩子对规则、美德、准则等等进行讨论,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并且逐步学会自己怎么去判断和推理,从而将这些技能最后整合为道德选择。道德不同于法律,法律可以强制,道德却是选择。只有学会判断和推理,才能作出符合道德的选择。

  回到孔融让梨的故事,如果老师能够根据孩子的年龄,简单解释让梨这个行为是利他行为,让孩子们讨论,看他们能不能理解利己行为的含义,引导孩子说出思考的过程,做出选择的原因。经常这样讨论、思考、判断,孩子的道德推理能力才能慢慢进步。

(责任编辑:袁勃、林露)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