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孩子不让一定有错吗?【4】--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孔融让梨孩子不让一定有错吗?【4】

2013年01月21日07:32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学者观点

  教育孩子“让梨”不如让他学会分享

  ◎付小平

  孔融让梨就是一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传统美德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学会礼让、学会分享,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心地善良、无私奉献的人,成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英雄。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在老师的眼里也只剩下这个“唯一正确”的答案。然而,现在的社会却是一个多元社会,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时代。而多元社会必定出现多元的价值观。因此在如今的孩子眼里,可以有很多个选择,绝不仅限于一个标准答案。

  其实,“让与不让”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孩子的选择是出自自己的真心,而不是被人为强制的。我还没有给五岁多的女儿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但是我曾变相地问过她一个问题:“伊伊,如果爸爸只买了两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让你分给自己和弟弟,你会怎么分呀?”

  伊伊想了一会儿,告诉我:“我先要小的,把大的分给弟弟。如果弟弟吃不完那个大苹果,到时候我再接着吃那个大的。”一个很有想象力的答案,得到我的及时表扬。

  其实这个弟弟也是我们从小就跟她虚拟的,还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小雨,当初主要就是希望能够减少她的独占欲望。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我发现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可以适当缓解孩子那种“一切都要围着我转”的心态。她上幼儿园以后,还会经常问我们小雨弟弟什么时候生出来,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心里都会想到给这个尚未谋面的弟弟留一份。

  “爱”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石,互相帮助也是几千年来最重要的传承。我们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理应让孩子学会爱,爱他人、爱父母、爱兄弟姊妹、爱国家、爱世界等,但是所有这些爱都必须建立在每个人爱自己的基础上。

  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也很难学会爱惜别人。只有认为自己是值得别人爱、值得珍惜的,孩子才会进一步去真正地爱别人。而爱自己的首要一点,就是对自己的正常需求,不压抑、不掩饰、不扭曲。

  对于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如果我们教育孩子去刻意隐忍和强行礼让,就是对人的正常需求的压抑和扭曲,也是违反人性的一种做法。很多时候,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我们为了自己的面子和所谓的道德,采取最痛苦的方式,一味地让孩子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去迎合所谓的道德。而这个时候的道德,已经成为不真实的表现,说得重一点,其实就是伪道德。

  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说,自己心爱的东西也不见得都愿意和别人分享。但是我们却要求孩子能够做到大公无私,这似乎有点苛求孩子。是否跟别人分享,这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不要越俎代庖。即使孩子不情愿,家长也只能引导,但不能主导。被夺所爱的感觉,想必家长一定经历过。家长去夺人所爱的后果,可能会导致孩子下一次分享更难,导致孩子变得更加自私。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流行这样一句话,“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认为反过来说,效果也许会更好。当自我的正常需求得到满足,经常获得别人的帮助后,“我”就会有更大的动力为别人服务、去帮助更多的人。

  有人也许会担心,如果不大力提倡和鼓励孩子像孔融一样把“梨”让给别人,我们的孩子就有可能变得更加自私自利,尤其是独生子女,甚至还会出现公交车上无人让座的尴尬。

  我认为,让梨和让座这两个问题需要分开来看,性质多有不同。让梨这件事不会涉及到社会良俗问题,而在公共场所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却是整个人类公认的社会良俗。当大一点的孩子出现不肯让座的情况时,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学会尊老爱幼,因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需要互相帮助的。

  无论礼让也好,还是分享也罢,只要出自人的本性,只要是出自本能的自觉行为,而不是碍于面子的强人所难,不是道德压制的一厢情愿,就是合乎人性的行为方式。否则,正常的人性就可能被压抑和扭曲。

(责任编辑:袁勃、林露)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