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互聯網的時代,讀書是大學生消遣的方式之一。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碎片化閱讀已逐步佔領90后的空閑時光。那麼90后大學生對讀書這件事有著怎樣的態度和觀點呢?對此,人人網對大學生最近8個月的讀書情況進行了調查,並配合大數據語義挖掘系統“人人說”進行屬性分析,發布90后大學生閱讀報告。
社交媒體成為獲取內容的主要手段,紙質書閱讀量下降
人人網對近千名大學生進行調查顯示,近9成的學生表示每天都有閱讀、瀏覽信息的習慣,但閱讀、瀏覽的內容並不是傳統的書籍,更多的是社交媒體上朋友的分享,比如人人網、微信、微博上分享的文章或者好友狀態﹔或者是來自人人網公眾平台的訂閱號、微信自媒體賬號以及新聞客戶端的內容。大家在閱讀時間的分配上,留給紙質書的比例並不是很多。
對此現象,人人網大學生用戶研究中心負責人建議:大學生應該培養讀書的習慣,因為20周歲左右,是一生中最好的讀書階段。而社會化媒體帶來的信息,本身就是快餐文化的產物,大學生可以適當了解並關注,畢竟不能跟時代脫軌,但每天快速瀏覽一下即可,沒必要把大把的時間花在這些內容上。
“20周歲前后是大學生成長的過渡期,他們渴望對社會及世界了解的更多,在社會經驗與閱歷有限的情況下,多讀書反而能開拓視野、增強思考深度,並滿足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同時,這個年紀的孩子往往都在上大學,學校可以提供良好的讀書氛圍及大量的優質書籍,所以大學本科時光,可以說是一生中最好的讀書時光。這點連高中時代都比不上,因為高考的壓力還是蠻大的。” 人人網大學生用戶研究中心負責人補充道。
考級等實用型書籍佔大學生書架大部分比例
人人網對大學生讀書目的不完全統計發現,個人愛好還是大家讀書的根本出發點,佔比最高,達到33%﹔緊隨其后的是學業需求,佔比31%﹔接下來分別為休閑放鬆20%、提高眼界12%、其他4%。學業需求大於休閑放鬆和提高眼界,可見大學生讀書的功利性逐漸加強。“除了專業課書籍外,很多英語、計算機、以及各類証件考試等技能、實用性書籍佔領了我們書架的大部分地盤。沒事總想看點和考試相關的書,已經成為我們的標配,這麼多年都習慣了。”人人網大學生吐槽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