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難局,要警惕兩種誤會:一是消極對待,從房頂挑下幾塊瓦片,就自稱改革﹔二是盲目躁動,以為拆了房子,問題會自動解決。
據教育部透露,高考改革總體方案已完成,將征求社會意見。按規劃,高中不再分文理科,總成績由兩部分組成,今年起在上海、浙江試點。
消息傳來,引發激烈爭論。贊者稱,現有高考制度對孩子們摧殘過甚,隻要肯改,就應歡迎﹔彈者稱,不分科隻會增加負擔,且新的總成績計算方法可能產生尋租空間。
兩方意見都有道理,難下定論,值得深思的是:我們是如何走入“是或否”這種語境的?
“是或否”是零和博弈,不論選擇哪方,必然會有一部分人輸,從而引發對抗。這樣的對抗多了,組織的合法性就會動搖,就會走向崩潰。所以,任何社會都要盡可能避免零和博弈,倡導多元化。
但現實是,高考很難多元化,因為它承載了太多的功能。它不僅是考查學業的方式,還是自下而上的通道,更是維系公平的紐帶。幾張考卷成了萬眾矚目,一次考試決定終生命運,這,怎麼可能不令其扭曲?
面對難局,要警惕兩種誤會:一是消極對待,從房頂挑下幾塊瓦片,就自稱改革﹔二是盲目躁動,以為拆了房子,問題會自動解決。
高考改革難,因為各種系統性的缺陷在此匯聚,它是各種社會矛盾的聚焦點,靠變變形式、換換方法的工程思維,很難產生積極效果,可做系統性、全局性改革,又絕非教育部門一家就能說了算。
概言之,高考改革的困境是戰略空間太小,制約了戰術自由。不論怎麼動,都無法脫離零和博弈的掌控,改一次就挨一次罵,最終讓改的動力完全喪失,隻能任其僵化下去。
眾人推車,卻把車推進了死胡同,人人都睜著眼,卻共同跑了錯路,要改變這種“群盲效應”,不妨“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既然缺乏戰略空間,我們拓展戰略空間就是,比如:鼓勵民辦高校,允許其自主招生﹔推廣社區大學﹔將優質高教課程上網,使它像點餐那樣易得等。總之,改變人為稀缺的格局,讓大家真正看到,成功之路絕非一條,有助於緩解緊張狀態。
當然,在戰略上下工夫,往往是前人栽樹,讓后人白乘涼,在難以考績的前提下,那些有遠見、有責任心的人才肯去做這種事。(蔡輝)
(來源: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