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托班孩子自己吃飯
■劉霞
剛入園的托班孩子,吃飯是個大問題。兩歲左右的孩子,在家裡還有很多是大人喂飯,到了幼兒園,能夠獨立吃完一餐飯的孩子不多。但隻要教師引導得當,托班的孩子也能很快學會自己吃飯。
大型餐桌,營造溫馨的環境
幼兒園進餐時,通常是分組圍坐,但托班更適合將桌子拼在一起,全體孩子像在家裡吃飯一樣圍坐在一起,一來托班人數少,有可能集體圍坐﹔二來有利於開展餐前活動﹔三來在進餐時方便教師幫助自理能力太差的孩子,同時照顧到全體孩子﹔四來可以讓孩子互相學習。
餐前閱讀,調動孩子的食欲
餐前進行一些安靜的活動,比如讀一本圖畫書,特別是有食物圖片的繪本,可以調動孩子的食欲。餐前閱讀也是我們班的一個“儀式”:洗過手,安安靜靜地坐好,等待阿姨去拿飯菜的時刻,手拿一本書,圖畫面向孩子,開始讀書。我曾經讀過一本前面是一個故事,最后一頁介紹韭菜的圖書。先讀圖畫故事,故事讀完了,翻到“你認識嗎”,介紹的是韭菜,最后是用韭菜做的食品: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孩子們興奮起來:“老師我要吃。”於是這頁書從孩子的面前一一經過,每個人都“阿嗚”張大嘴巴“咬”一口。一個一個挨著來,后面的孩子很著急,一句“要坐好了才能吃哦”,所有的人都趕緊坐好了。每個孩子都“咬”了一大口,還要求再“吃”一口……
這是每次讀這本書都要演出的一幕,孩子們似乎總也“吃”不夠,可謂樂此不疲。在為托班孩子選擇餐前圖書的時候,特別注意要有食物圖片(包括水果等一切可吃的東西)的圖書。在這樣的讀書活動以后,孩子的食欲被充分調動起來,每個人都胃口大開,吃飯也就不成問題了。
適當幫助,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托班的孩子吃飯,最忌教師一對一面對面喂個別孩子吃飯。剛剛離開家庭的孩子都特別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如果教師喂一個孩子,其他孩子會“攀比”,甚至能夠自己吃飯的也會等著老師喂。所以,教師對任何孩子的特別幫助都需要非常“隱蔽”。在吃飯時,孩子圍成一個大圈,教師在孩子身后根據孩子的情況給予幫助。特別慢的孩子,教師要稍加督促,可以老師喂一口,小朋友自己吃一口﹔有的孩子不太會用勺子,需要教師幫忙把勺子舀滿,特別是碗裡飯量不多的時候﹔有的孩子習慣含飯,咀嚼吞咽困難,需要教師更多幫助……教師圍著餐桌巡視,可以非常自然地幫助到每一個孩子,而不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與眾不同或老師給予了某個孩子特別的待遇。
少量多添,體驗成功的喜悅
給托班孩子盛飯,每次少盛一點,多添幾次,讓孩子能夠很快吃完,體會成功的喜悅。“我今天吃了三碗飯!”“今天我是自己吃的飯!”這是托班孩子見到爸爸媽媽時最愛說的話,能夠多吃幾碗飯,能夠自己吃飯,孩子會有一種成就感,家長聽了也會特別高興,贊揚孩子,這對促進孩子從需要幫助到完全自理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聞播報,了解自己和同伴
一個班級中,總有幾個孩子自理能力比較強,能夠自己很好地吃飯,但並不意味著教師就一定要樹立榜樣,讓別的孩子學習。讓孩子相互了解而不是相互比較,讓每個孩子都知道自己在進步。在孩子吃飯的過程中,教師一邊幫助孩子,一邊可以成為一個播報新聞的人,隻講事實,不批評,不表揚。如:洋洋比昨天吃得快一點了,帆帆今天隻讓老師喂了一口飯,岳岳比昨天多吃了一碗飯……這樣的“新聞播報”不拿孩子之間做比較,卻可以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進步,也了解同伴的進餐情況。
“民以食為天”,餓了知道吃,困了知道睡,這是人的本能,托班的孩子同樣如此,特別是有的孩子因為分離焦慮等原因,早餐沒有吃好,到午餐的時候已經很餓了,不管自理能力多差的孩子,都會知道往嘴裡扒飯,教師要做的,是給孩子恰當的幫助,同時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一定能自己吃飽飯。
(作者單位:四川省江安縣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
大班幼兒自理能力從整理書袋開始
■葛華英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4至5歲幼兒應“會整理自己的物品”,對於剛剛進入大班的孩子,我發現他們能快速而且較好地整理玩具、手工用品,那麼,對於剛剛背上書袋的他們,整理學習用品的能力又如何呢?
鏡頭一:
“調位置了!”聽我這麼一說,孩子們高興壞了,頓時嘰嘰喳喳地討論起來。我示意他們安靜下來,並提醒說:“請大家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好,背上你的書袋去排隊。”一陣忙亂之后,孩子們排好了隊,有的孩子背著書袋,有的拎著書袋,有的抱著書袋,無一例外的是書袋都鼓鼓的,一看就知道裡面的東西亂七八糟。一路看過去,我發現很多抽屜裡面有紙張、記號筆、圖畫本之類的物品,隻有少數幾個抽屜裡面干干淨淨。我又提醒他們看看自己的東西有沒有收拾好,3個幼兒跑回原來的位置拿東西。
見狀,我請幾個孩子把抽屜裡的東西拿出來放到前面。等安排好位置,孩子們拿出圖畫本開始畫畫,這時好幾個孩子喊起來:“老師,我的記號筆沒有了。”“老師,我的簡筆畫書找不到了。”有的孩子已經迫不及待地看向老師前面放的一堆東西。
鏡頭二:
離園時間到了,我提醒孩子收拾好東西,有些孩子開始把桌子上的東西收到書袋裡,有的孩子只是把東西往抽屜裡一塞,就跑向了自己的家人,而小宇卻坐著不動,他的桌子上散著圖畫本、油畫棒、衣服、橡皮等物品。“小宇,你怎麼不收拾東西?”他看了我一眼,繼續低頭玩手指。
這時小宇媽媽來了,她一走過來就動手收拾桌子上的東西,還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怎麼樣?”我對小宇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媽媽卻滿不在乎地說:“孩子還小呢,怎麼會收拾?我來給他收拾就好了。”而小宇早已在一旁玩起了玩具。
幼兒園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場所,特別是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環境,有利於幼兒自理能力的發展。而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方式是影響孩子獨立性發展的根本原因。整理自己的物品是每個大班孩子都應該會做的事,而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幼兒園和家庭共同努力,從小事做起,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對於孩子有不可忽視的榜樣作用,這是教師的職業特點。平時在班裡,我將班上的物品收拾得整整齊齊,各類書籍、物品按類擺放,鋼琴、玩具櫃上不擺放多余物品,我用自己的示范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
幼兒在相互交往、學習中,可以互相啟發。有時老師再三強調的事情,都不如一個同伴榜樣效果好。班裡有個孩子叫潤潤,從來不會整理自己的東西,經常找不到筆或者橡皮。老師提醒多次無果后,我請一個能干的小女孩坐他前面,潤潤的進步一天比一天大,現在不僅能整理自己的物品,還會幫別的小朋友整理物品。
鼓勵和表揚相結合。孩子需要鼓勵和表揚。在孩子不會整理書袋時,我會安慰他,和他一起做﹔在孩子願意嘗試自己做時,我會鼓勵他,看著他跌跌撞撞往前走﹔在孩子成功時,我會表揚他,和他分享成功的喜悅。老師的表揚與肯定會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並且能做得很好。
堅持家園一致原則。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目前幼兒園和家庭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幼兒園,老師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裡,“四二一”的家庭結構卻養成孩子坐享其成的習慣。有些家長反映孩子是個“兩面派”,在幼兒園一個樣,在家裡是另一個樣。其實,產生這種情況還是由於家庭沒能和幼兒園協調一致,孩子在幼兒園學到的本領在家裡用不上。因此,呼吁家長朋友,為了孩子的將來,還請放手,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第二實驗幼兒園)
讓孩子做生活的小主人
■錢小莉
作為一名從業十多年的幼兒教師,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找准幼兒的興趣點,採取多種形式培養小班幼兒的基本生活能力。
兒歌滲透,在說中學。利用兒歌、講故事、唱歌等孩子喜歡的方式,將一些自理常識滲透進去。例如為了培養孩子正確的洗手習慣,我們創編了《洗手歌》:小寶貝,來排隊,來排隊,洗小手。小肥皂,擦一擦﹔搓手心,搓手背﹔沖沖手,甩一甩,小毛巾,揩一揩。再如穿外衣、穿襪子等都有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兒歌。孩子們邊念兒歌邊動手嘗試,興趣盎然,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對號入座,在看中學。穿鞋時,為了幫助孩子分清左右腳,我會在孩子的褲腿和同一邊的鞋上做個小記號,讓孩子對號入座。穿完后,再讓孩子們觀察比較,穿對鞋的腳和穿錯鞋的腳有什麼區別。沒過多久,孩子們就會拋開記號自己對號入座了。
擇優示范,在模仿中學。天氣漸涼后,孩子們的外套大多會連著帽子,這又一次給孩子們的穿衣帶來困難,一些孩子勉強穿好后卻總是發現帽子反折向了衣服的裡面。面對這一情況,我將問題拋給了孩子。小敏說:“老師,你知道我是怎麼穿的嗎?”說著,她神氣地把衣服的帽子往頭上一戴,衣服便自然地挂在了身上,然后她不慌不忙,兩隻袖子一伸,便完成了任務。別的孩子一見都覺得有趣,就跟著學了起來。沒有按部就班的教導,只是好玩的模仿,沒有帽子的衣服就先披在身上再伸袖子,孩子們很快就一個個地將衣服穿好了,衣服上的帽子再也沒有出現反折的現象。成功后孩子們的小臉上表情都是那麼快樂和得意。
區角扮演,在游戲中學。孩子們都比較喜歡扮演娃娃家中的“爸爸”“媽媽”。他們會積極地給“寶寶”洗澡、梳頭,喜歡給“寶寶”炒菜、喂飯。一段時間的操作,孩子們已經學會了給“寶寶”穿鞋襪,給“寶寶”扎辮子,收拾娃娃家中的物品等事情。
幼幼互動,在結對幫助中學。為了讓孩子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升入中班后,我開始一個大膽的嘗試。那就是帶領幾個比較出色的孩子去小班,幫助小班的弟弟妹妹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沒想到這一舉動深受孩子們歡迎,大家搶著要去小班幫忙。為了能得到去小班的機會,孩子們總會爭著幫大家做事,搶著第一個完成交給的任務,以証明自己的能干。
孩子的學習需要一個過程,且這個過程因人而異。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充分利用各種孩子樂於接受的方式讓他們自主、自覺地去學習。不僅要引導孩子學習解決力所能及的事情,還需要培養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幼兒在實踐中掌握經驗獲得發展,真正成為生活的小主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梅垛幼兒園)
程程學會自己穿衣服了
■張樂
程程是我實習期間帶的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他不會自己穿衣服,為了鍛煉其自理能力,帶班老師不讓我馬上幫忙,可是午休時僅穿衣服就花費了程程大量時間,看著其他小朋友很快穿好衣服跑出去玩,程程很著急,越著急越穿不好,常常將衣服穿反、扣子系錯位置。
為了找到原因,接下來一段時間,我專門觀察程程穿脫衣服的情況。午休時,程程將襪子揪下來,胡亂扔到床底下﹔褲子都是鬆緊帶的相對好脫,程程很容易地脫了下來堆在床尾﹔帶紐扣的衣服是程程最難過的一關,怎麼都解不開,著急的時候會用力扯,最后不得不求助老師。到了起床時更是一場大的戰役,襪子找不到了,褲子穿反了,衣服套不上都是很常見的事情,程程自己急得出汗,我也跟著著急,接下來的活動程程肯定要遲到。與此同時,我向程程媽了解情況,得知為了節省時間,在家穿脫衣服基本不用程程動手,媽媽就全部代勞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總結出程程無法獨自穿脫衣服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第一,媽媽包辦代替,沒有給程程鍛煉的機會,更沒有指導﹔第二,精細動作發展不好,導致拉拉鏈、系扣子等動作無法完成﹔第三,在理解前后、裡外、左右方面存在一些困難,導致經常將衣服、鞋等穿反。
我首先向程程媽說明了程程的狀況與煩惱,並告訴她我們一起想辦法幫助程程,雖然過程中會花費一些時間,但是最終可以幫助程程成長,程程媽欣然同意。
接下來就是如何幫助程程自己穿衣服了。首先,我讓程程午休時提前10分鐘進入睡眠室,脫衣服后,自己將衣服鞋襪擺放整齊,防止起床后找不到衣服。起床時也提前10分鐘,留下充足時間,練習穿衣服。由於程程常常將鞋子穿反、衣服裡外不分,我讓程程媽買了幾張布貼,將一張對稱的布貼均分成兩份,貼在左右兩隻鞋上,隻要兩隻鞋子擺放正確,就可以拼成完整的圖案。與此同時,將提鞋的地方縫上一根繩子或是一個圓環,可以使程程順利地提上鞋子﹔同時也將衣服的外面貼上一個漂亮的布貼,讓程程容易分清衣褲的裡外。同時讓程程觀察衣褲裡面朝外與外面朝外的區別,告訴他裡面朝外時會看到標簽和縫合的痕跡等。由於程程動作不太靈活,尤其是在系扣子、拉拉鎖時更加困難,我想到了蒙氏教具中的立體衣飾架,利用這個教具可以讓程程練習如何系上和解開各種扣子、拉鏈和帶子等,在區域活動時,總是拿出幾分鐘來練習其中一種,同時我也讓程程媽把紐扣的縫合線留長一些,這樣就能使程程更加方便地扣上紐扣。
之后,我逐漸將鞋子上的布貼去掉,讓程程在脫鞋時將左右兩隻鞋的鞋頭沖著床外的方向擺好,並將襪子對應著放到鞋子上。將衣服的布貼揭去,讓程程按照之前教給他的辨認方法分清裡外,並將衣褲外面朝外疊好。由於手的精細動作的練習需要一段時間,程程在系扣子的時候還存在一些困難,由於多留出10分鐘的時間,可以讓程程慢慢地進行,程程自己完成時表現出很大的滿足感。之后程程越來越熟練,我逐漸將程程提前起床的時長縮短,最后程程可以跟其他小朋友同時起床,有時候穿衣服的速度還會很快,我也將程程的進步不斷地與程程媽交流溝通。
程程在家裡對媽媽有很大的依賴性,並不像在幼兒園時那麼乖,常常賴著不穿,讓媽媽給穿衣服,程程媽告訴我有時候她真的很無奈,怕遲到就隻能趕緊給穿上了。這裡我採用了自然后果法,告訴程程媽,讓他自己穿,如果遲到了讓他明白是自己賴著不動手穿衣服造成的。這招還真的管用了,程程媽告訴我程程主動要求早起來一會兒穿好衣服。
在幫助程程學會自己穿脫衣服的過程中,我和程程媽的合作很順利很愉快。程程媽不僅按照我的建議給程程的鞋子衣服上貼上了漂亮的布貼,還經常在家裡跟程程比賽穿衣服、系扣子。同時程程媽也接受了我的建議,比如少買容易卡住腦袋的套衫和不易穿脫的紐扣等過多的衣服,少買帶子易鬆開絆倒孩子的鞋子等。隻要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肯定是願意出力的,重要的是我們要詳細地向家長說明我們讓他們做的具體是什麼、怎麼操作,做的每一步的目的是什麼,這樣我們才能與家長順利溝通、形成合力。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