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表>>>
2013年7月,盧懷抒與衛濤開始進行建店前期准備工作,對成都市各街段包子鋪在早晚兩高峰期走訪觀摩,進行市場調查。
2013年8月至9月底,確定建店合適地址,完成店面租賃和一些設計工作。
2013年10月29、30日,店面試運營。
2013年10月31日,“元氣鮮汁手工包”正式開張。
目前該包子店剛運營半個月。
現場>>>
“海歸”成都街頭賣包子
今日下午4點,記者來到洗面橋東一街,並不算長的一條街道,大大小小聚集了幾十家店鋪。盧懷抒和朋友們開的“元氣鮮汁手工包”白色搭配橙色的裝修,看起來清新醒目。
頭戴白色面點師帽子的師傅正在揉著面團,將一個個包好的包子清楚的數在蒸格上面。店裡面老板隻有謝詩瑜一人,她是一位27歲的台灣姑娘,個子高挑,是盧懷抒在美國時的大學同學。2011年畢業后,回到台灣曾從事過設計相關的工作,現在在包子店裡仍在干起了老本行,負責門店的全部設計,“門店LOGO和海報的設計,像這些海報,隔段時間要更換一次,特別是菜單也要更新。”
5點半,天色漸漸暗沉下來,包子店的生意也越來越好。熙來攘往的人們來到門店選購包子。謝詩瑜穿上工作服系上圍裙,站在收銀台前,准備開始工作。“兩個鮮肉包兩個饅頭,一共5塊5……”謝詩瑜熟練的清算著價格。雖然來到成都已經有一段時間,但她因為不熟悉四川話,聽起來有些吃力,旁邊一位請來的收銀員一邊幫襯著她。
6點10分,採購原材料的盧懷抒和衛濤回來了,他們到城北的五塊石採購了一套蒸籠和其他原材料回來。
開店>>>
五個年輕人一拍即合的一件事
停好車子,幫著採購店的伙計們卸貨,個子有些瘦小一頭短發的盧懷抒卷起衣袖,干練地做著這一切。談到開包子店,盧懷抒稱這是五個年輕人一拍即合的一件事。
今年7月的一天,盧懷抒在蔡鄭宇的介紹下認識了衛濤,五人當天聚在一起,“大家聊得很開心,天南海北的聊,最后聊到了早餐。”盧懷抒覺得從國外回來,見到成都大街小巷全市面店,而如今城市生活節奏很快,吃面又比較浪費時間,並且不放心食材,“也記不清是誰提出開包子店這個主意,大家一拍即合,聊到了凌晨1點。”
由於情緒比較激動,五個人決定冷靜下來思考幾天再做決定,“想了兩天,我們還是決定要開店。”盧懷抒說,接下來,五個人開始做了一個全面的市場調查,“像成都一些夫妻包子店大都是安徽人、湖北人開的。”五個人身體力行,還主動趕到早晚高峰期,到其他的包子店觀摩,“按每半小時記錄他們的客流量,做調查報告。”
經過近兩個月的調查,盧懷抒和小伙伴們制作了一份詳細的創業計劃書,並在這期間找到了鋪面,“當時是想申請YBC中國國際青年創業計劃的創業資金,從整個項目的優勢、市場、競爭對手、定價、發展等填寫了一份詳細的計劃書。”說干就干,五個人每人投資幾萬元,正式開起了包子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