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門“哭窮要‘奶’吃”,財政部門一直捂著“口袋”不鬆手,一說到教育經費,人們就會有這樣的印象。對此,浙江省財政廳教科文處處長金濤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財政工作要去神秘化,改變過去隻顧埋頭切‘蛋糕’的做法。”
近日,金濤、河南省財政廳教科文處副處長張貴勇、時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廳副廳長的王富強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廳教科文處處長李小忠,從財政經濟學的角度暢談了職業教育經費保障問題。
這些地方財政官員不約而同地認為:“職業教育一直處於弱勢地位,歷史上欠債比較多, 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很大差距。”
食堂臭烘烘的,宿舍黑乎乎的,我是家長絕不讓孩子去上職業院校
“一中建造了新校舍,騰出來的老校舍就給普通初中,普通初中原來的破校舍就給職業院校。”說起職業教育的問題,這些財政官員知道的不比教育官員少:一是重視度不高﹔二是條件差,設施、設備老化。
真正對職業教育發展需求大的是地方政府,可在現行的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下,縣市一級政府財力非常有限,教育、衛生、社保等民生支出又大,即使把縣市新增自有財力全部投入到教育都是不夠的,因此有一些職業院校條件非常差。
“食堂臭烘烘的,宿舍黑乎乎的,生活條件不如建筑工地上的農民工。”一位財政廳官員在調研幾所省屬職業院校后,深有感觸地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我是家長絕不讓孩子去上職業院校,職業教育需要改善的地方太多了。”
財政廳官員關於職業院校現狀的說法並非極端個案。本報記者在中部某冶金職業技術學院、西部某警官高等專科學校看到的狀況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於這些現象同樣可以從《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1年)》各級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支出(全國教育和其他部門)中找到數據佐証。
據統計,2011年全國高職高專生均經費投入為7999.51元,其中用於個人部分為4022.12元,佔50.28%﹔用於公用部分為3546.23元,佔44.33%﹔基本建設431.16元,佔5.39%。中等職業學校生均經費投入平均為6408.77元,其中個人部分為3935.43元,佔61.41%﹔用於公用部分為2212.85元,佔34.53%﹔基本建設260.49元,佔4.06%。
“由此可以看出,公共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用於人員、公用等基本支出所佔比例過重,用於提高教學質量、改善辦學條件與基本建設的資金投入比例過低。”有關財政廳官員向本報記者介紹說。
再加上長期以來,大多數地方職業教育財政經費分配實行“基數+增長”的辦法,近幾年又參照行政機關經費零增長的做法,多數地方長年未調整職業院校“基數”,即使有一定的“增長”,也大多數以專項經費的形式安排,令部分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得不到改善。
據了解,雖然專項資金更能體現政府的政策意圖,引導作用顯著,但是由於每所學校的專業設置、規模結構、辦學基礎不一,使學校不得不使用甚至是挪用教育經費,適應專項資金的統一要求申報項目和安排,部分學校甚至出現經常性經費不足、與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需求嚴重脫節的現象。
部分省份不出台職校生均經費標准另有隱情
上述財政廳官員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他們所在省份是用政治的眼光去理財,頂著巨大的財政壓力出台省級職校生均經費標准。其他省份不出台職校生均經費標准另有隱情。
首先是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往往隻停留在文件上、口頭上。據介紹,部分省份對發展職業教育的認識不夠,仍沒有改變“重普教,輕職教”的觀念,在學校布局時沒有考慮普教、職教協調發展。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放任普通高中發展,普高學校數量過多、規模過大,對職業教育的生存空間形成擠壓。
其次是擔心職業教育經費缺口顯化。“職校院校生均經費標准出台后,使各地之間、職校之間生均經費比較有了可能。較之生均經費標准高的地方、職校,相對低的地方及職業院校經費不足情況實實在在擺到了桌面上,無疑增加了地方政府以及財政部門的壓力。”財政廳官員向本報記者透露。
第三是職校生均經費標准缺乏核算依據和數據支撐。制定生均經費標准的重要依據是生均培養成本。但是現階段,由於缺乏有效的學生培養成本支持,財政部門在教育預算過程中顯得力不從心,標准制訂工作進展緩慢。
職校生均培養成本的確定較普通教育更為復雜,因為各學校所設專業不同,辦學條件不同,培養出來的學生質量不同,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不同。學術界有關“職業教育生均培養成本一般是同級普通教育2.6倍”的說法未獲得財政部門的認同。
公共財政對職業院校撥款一般參照普通高中或大學本科標准,有的地方隻撥給教師人頭費和公用經費,有的地方另加職教專項設備補助費﹔有的地方不僅沒有專項設備補助費,甚至連普通高中撥款標准也達不到。
同時,現行會計核算辦法存在缺陷。現行教育支出核算辦法沒有體現出教育的行業特點,僅僅在“事業支出”下按支出的經濟分類設置了“基本工資”、“績效工資”等明細科目。
據地方財政部門透露,雖然採用這種核算辦法能夠為管理部門、學校等有關方面提供部分教育支出結構、內容等信息,但是隻能簡單反映學校的支出情況,無法反映學生培養成本,加上在實際執行中各地採用的口徑不盡一致,按經濟分類明細核算不能對決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學校之間、區域之間無法比較,更無法為預算管理提供幫助。
金濤認為,按現行年度教育總支出除以學生人數得出的生均教育經費,與生均培養成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例如設備購置、基本建設等支出,表現為一年支出、多年受益,因此將其計入某一年度的成本顯然是不可取的。
一些地方政府把國家項目的建設和投入也納入生均經費,由於項目投入的階段性和不穩定性,只是一部分學校及學生受益,還有更多的學校及學生並不能分享國家建設項目的成果,與生均經費的全面性、長期性和穩定性相矛盾,也是不可取的。
此外,國家助學金政策的實施,雖然增加了財政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但是由於資助資金發放到學生手上,學校賬面收入的增加並不等於學校實際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免學費政策的實施僅僅是用財政性經費替代了原來的學生學費收入,同時一些搭車收費項目被取消,反而減少了職業院校收入。
部分市縣政府以及職業院校提出,由於每招一個學生的收入比以前少了,且許多學生畢業后並不留在本地就業,因此准備減少對外地生源的招生規模。同時,免學費后學生轉學、退學的成本降低,給學校的生源帶來很多不確定性,增加了資金管理的難度。
“隨著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如何科學測算生均成本,建立生均經費標准這種較為合理的公共財政配置辦法及動態調整機制,是財政、教育、物價等相關行政部門共同面臨的現實課題。”上面幾位財政廳官員說。
再窮的省份都拿得出職教經費
目前已有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河南、湖南、海南、廣西、重慶、新疆等11個省份制定實施了職業院校生均經費標准。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鐘秉林說,這裡面不全是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省份,中部、西部人口大省、經濟窮省也出台了職校生均經費標准,關鍵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態度。
以浙江省為例,從2004年起對省屬、市屬高等職業院校按生均定額保障其經常性經費,2012年1月出台中等職業學校生均經費指導意見。“2012年浙江省地方財政投入職業教育總額為110.92億元。其中,高職37.36億元,中職73.56億元。”金濤說。
“河南是農業大省,產糧越多,負擔越重、財政越窮。2012年全省人均財政支出5324元,相當於全國各省份人均財政支出平均水平的67%,居全國倒數第一。”張貴勇說,全省近3000萬教育人口相當於西部六省份教育人口總和。但在“職教省長”、“職教省委書記”的親自部署下,該省2011年、2012年分別啟動實施省屬公辦中、高職院校生均經費財政撥款改革,根據職業院校在校生人數、專業類別並結合畢業生就業率等因素核定安排生均財政撥款預算,以后年度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職教事業的發展逐步提高保障標准。
據統計,2012年河南省財政教育支出達到1106.5億元,佔公共財政支出的22.1%,成為全省公共財政第一大支出。2010年∼2012年,全省公共財政職業教育投入221.51億元,年均增長26.3%。
李小忠向中國青年報記者透露,2012年新疆全區的教育支出470多億元(含中央的教育投入),佔公共財政支出的18%,佔GDP的6.49%。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仍然從2012年起建立職業院校生均經費撥款機制。
據了解,2010年∼2012年,全區公共財政職業教育投入77.67億元。其中,2012年當年投入38.59億元,比2009年增加了24.86億元﹔2011年,新疆地方普通高等職業院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支出11119.14元,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排名第4位﹔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支出10986.90元,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排名第五。
“有一些方面的支出可以再壓縮壓縮,職業教育有增加投入的必要,還可以投入一些錢。”王富強說。
“制定和實施職業院校生均經費政策,是法律賦予省級人民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據上述省份財政廳官員介紹,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等有關法律法規明確要求外,財政部在2009年、2012年印發的文件中再三要求建立職業教育生均撥款機制。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