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檢測結果提前“買” 學術也市場化?--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畢業論文檢測結果提前“買” 學術也市場化?

2013年04月15日07:24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論文檢測結果能提前“買到”?

  畢業論文還未送到學校去檢測,作者便能提前獲知自己的檢測結果?論文重復率檢測不僅是應屆碩士畢業生畢業答辯前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高校規范學術研究、避免學術不端行為出現的重要保障。然而很多畢業生的論文還未送到學校去檢測,他們便已提前通過“其他手段”獲知了自己的檢測結果。部分學生根據結果對論文進行修改,從而巧妙回避了論文抄襲現象的出現。

  是什麼人讓論文檢測屏障形同虛設?在相當部分學生趨之若?的“論文保險箱”背后又暗含了怎樣的利益鏈條?記者就此事展開了調查。

  大學生:論文檢測結果提前能“買”到

  因為已提前“買”到自己論文的檢測結果並根據它對論文進行了修改,西北大學研三學生王玉娜再也不用為論文重復率的事情而擔心,她索性開始了自己的“畢業旅行”。

  “我的論文檢測結果是從朋友介紹的一名老師手裡買來的,我按那老師提供的賬號轉了賬、給他的郵箱發了電子版的論文,也就過了半天,檢測結果就發到我郵箱裡了。”據王玉娜介紹,西北大學論文檢測系統用的是中國知網的數據庫,因為知網的論文查重服務目前隻對高校和一些學術期刊雜志社開放,所以她開始也對這個檢測結果的真實性表示懷疑。

  “后來我在知網上發現報告單的真偽可以驗証,於是我輸入了報告單的編號,這才確認我買到的是真貨。”王玉娜說,“其實我花的錢不算多,去年有學長在淘寶上為買結果花了800多元,他光顧的那家淘寶店那幾天不斷調價,兩天內交易額就有12350元。”

  東北師范大學研三學生高明翰向記者反映說,盡管今年淘寶上知網數據庫的論文檢測價格都在200元左右,波動並不大,然而因為他的論文抽中了盲審,所以謹慎起見,他還是把自己的論文測了又測、改了又改,“前前后后已經花了一千多元了,但盲審對論文的要求高,我怕不保險,所以花這些錢也隻能認了。”他說。

  檢測結果“賣家”:“保學生的險,賺自己的錢”

  究竟是哪些人在向學生出售論文檢測結果?中國知網在最近發布的一項聲明中稱,他們已經發現一些用戶違反使用協議,通過淘寶等網絡交易平台向個人提供檢測服務。知網聲明說,他們從未對任何個人和單位提供過所謂的自助檢測系統,所有聲稱“與官網對接的自助系統”均為假冒行為。

  “其實賣家的身份稍加推測就能分析得出,他們要麼是學校老師、雜志社編輯,要麼就是與這些人有密切關系的人。”王玉娜說,“比如我那個賣家老師藏得就很深,我查過,他提供的銀行賬戶用的根本不是他的本名。這類人一面保學生的險,一面賺自己的錢,兩者各取所需、相安無事,這其實就是問題遲遲不能解決的症結所在。”

  “有需求就有市場。”東北師范大學教授金振邦分析稱,檢測結果獲得的便利性使許多學生有了“保險箱”,即使文章裡有大量抄襲的內容,也可通過多次檢測的方式將原文改到檢測合格的程度。金振邦認為,這種現象本身已經違背了論文檢測的初衷,反而對論文抄襲現象起到一種“推波助瀾”的反效果。

  “為了順利畢業,學生甘願破財消災,為謀取經濟利益,個別老師情願鋌而走險。如果不打破這‘保險箱’下暗藏的利益鏈,不及時制止這種拿檢測論文做生意的行為,那麼中國年輕人的學術道德水准會在不久的將來有一次整體上的大滑坡。那將是十分可怕的局面。”金振邦說。

  專家:嚴肅學術規范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很多人說花錢做論文檢測的學生是‘做賊心虛’‘投機取巧’,但真實情況並不完全是那樣。”高明翰向記者表示說,“不同學校檢測論文時採用的數據庫有差異,他們對學生論文重復率的容忍度也有差異。在這個情況下,因為大多數人對‘引用’和‘抄襲’這兩個概念的區別拿不准,所以一到論文檢測季,花錢買檢測的現象在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

  “花錢買過檢測的話會在網上留下記錄,而且在買檢測的過程中也潛在著學術成果泄露的風險,如果學校一方面對參與論文檢測結果買賣的學生加大懲治力度,一方面能在檢測前給所有學生一個‘預檢測’的機會的話,那麼我們絕大多數人應該就不會再去花錢買檢測結果了。”王玉娜說。

  不過王玉娜也承認,即便是學校將來組織論文的“預檢測”,也仍然還會有學生通過其他隱蔽的方式進行這種“黑色交易”。“如果學校能在大一、研一時就開設有關學術規范的課程,那可能就會正本清源,結果肯定會更好。”她說。

  而在金振邦看來,隻要設置一個具有權威性的專業論文網絡檢測機構,收緊數據庫賬號的掌握范圍,論文檢測就會回到無利可圖的正常狀態,論文檢測就能夠重新恢復並發生作用。

  “但從長遠來看,這個問題解決的根本還在於學術研究的規范化:比如我們是不是能在論文評定中客觀地去評價一篇學生的論文?比如一旦查到販賣論文檢測結果的老師,我們應該怎樣處理他?”金振邦坦誠地說,“也許隻有重新審視論文與種種利益之間那些諱莫如深的關系,學術論文的寫作才有希望步入正軌。這個問題‘治標’並不難,但‘治本’可能還需要一個學術規范循序漸進、逐步完善的過程。”(記者姚友明、段續)

(責編:熊旭、林露)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