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劉益春:師大離開中小學就失去了意義--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全國人大代表劉益春:師大離開中小學就失去了意義

2013年03月13日08:1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我國教師教育涉及數百萬師范生培養和1000多萬中小學教師培訓,但大學教師教育之間,大學與地方政府和基礎教育之間‘不相往來’,合作有限。”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劉益春建議加強教師教育協同創新建設。他認為,時代對卓越教師和創新型師資的需求日益強烈,但現有師范生培養模式較為封閉,教師職前教育、入職教育和職后研修等環節分離脫節,教師職業發展受限。

  劉校長的建議源自東北師大20多年來的實踐。1988年,東北師范大學開始走“長白山之路”,明確提出要為基礎教育服務,最初與吉林省的撫鬆縣和東豐縣簽訂協議,進行農村基礎教育的改革實驗。當時畢業留校的青年教師都被要求去實驗區工作半年,做了許多符合實際的研究,這些老師(大約150人)后來大都成為學校的骨干教師,“長白山之路”也被譽為大學教師有效的成長途徑。

  日本的一所師范類大學東京學藝大學在中國考察了一圈,決定蹲點東北師大進行研究,他們認為這所大學的教師教育做得很好,緊密地結合了基礎教育。

  劉益春就此指出:“師范是我們的特色,如果特色不強,學校就會不強。”這些特色在課程的設置中得到了顯著體現。他介紹,2007年,東北師大推出大學-政府-學校協同創新模式(簡稱UGS模式),與東北三省教育廳以及23個實驗區的105所學校進行深度合作,繼續扎根於基礎教育。校長助理、教務處處長高夯舉例說,數學專業就開設了與吉林大學不同的課程:現代數學與中學數學,中學數學知識體系與疑難問題解析等。學校還開設了15門基於教學模式案例的課程,並改革了傳統的教育學和心理學課程,注重青少年心理學、教師學與課程論、教育研究方法等實用課程。

  在一些師范大學的專業實習“走過場”的時候,東北師大卻通過這一方式加強了學生們的從教能力培養。有一段時期,該校師范專業學生的實習地點就在長春市的一些中學,但他們在兩個月的實習期內一般隻能上幾節課,這一狀況在UGS的實驗區裡大為改觀,那些學校把東北師大的實習納入了工作計劃,並為大學生們提供集中住宿,選派最好的老師指導,使學生們平均得到了25節的上課機會。東北師大也為每15名實習生配備一名指導教師,與他們吃住在一起。

  該校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其中之一是要培養“卓越教師”。 高夯笑著說,東北師大的故事就是如何當老師的故事。但他有時也為此“苦惱”:他希望40多個非師范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不要做老師,但不少人還是選擇了這個職業。東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盛連喜於1972年考入該校,據他介紹,他的同學中約有90%的人進入了基礎教育。目前,學校75%左右的畢業生仍然選擇在基礎教育領域就業,非師范專業的畢業生也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做了教師。

  很多學生坦言,在這所學校待幾年,不知不覺就想做老師了。英語系的畢業生於南南最初的職業追求是做翻譯,她在中學時看到老師們很累,從未想過要成為其中的一員。但她在參加了學校的支教團活動並在一所中學代課3個月后,真切地體會到了被學生需要的“幸福的感覺”。“我發現自己很喜歡做孩子王,現在是鐵了心要做老師。”她說,“真的是被熏出來了。”在老校區(師范專業所在地),她每天早上從校園穿過,會碰到很多練普通話的同學,經過文學院時,會遇到吟誦團的成員們,來到教室,還要參加上課前的講演5分鐘活動。周末,常有上百人聚集在食堂做家教。而她每天穿行的道路,大都以陶行知等教育家的名字命名。有的學院甚至給每個學生發一塊小黑板,讓他們練粉筆字。

  據吉林省教育廳副廳長孫鶴娟介紹,2011年,吉林省中小學教師的學歷結構高於全國平均值,學歷提高率也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看到這些數字,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因為吉林有東北師大,因為它堅持為基礎教育辦學。”孫廳長說,東北師大執著地堅守優先發展教師教育,優質服務基礎教育,這是一個高校的辦學者對國家需求的理解,是基於自己優勢的戰略選擇。

  “師范大學行業性最強,離開中小學,還有意義嗎?”劉益春校長說,東北師大的歷史就是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歷史,作為師范院校中第一個進入“211”的院校,堅持師范教育,這麼多年來學校沒有動搖過。

(責任編輯:許博、熊旭)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