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高考”:“答卷”落地還有多遠?【3】--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異地高考”:“答卷”落地還有多遠?【3】

2013年02月06日08:02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為了“異地高考”方案順利出台落實,國務院轉發教育部等部門的文件中提出,“對符合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條件的隨遷子女淨流入數量較大的省份,教育部、發改委採取適當增加高校招生計劃等措施,保障當地高考錄取比例不因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參加當地高考而受到影響。”但據記者了解,目前教育部、發改委還沒有相關工作進展的消息發布。

  落實“異地高考”,社會管理改革要跟進

  在落實“異地高考”的理想和現實之間,增加教育資源投入和錄取指標的難題如何突破?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談鬆華認為,關鍵在於社會管理改革要同步跟進。

  考生流入較多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資源承載的問題。談鬆華說,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國家出台了政策,要求經費跟著孩子走,各地均較好地解決了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問題。高中階段教育是非義務教育,像北上廣等地,隨遷子女數量以數十萬計,不是小的調整就能滿足需求。目前沒有明確的政策要求,各地很難解決財政投入難題,根源在於包括戶籍制度在內的社會管理改革滯后。城市化過程中,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的身份沒有得到認定,就無法保障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務。如果明確了務工人員的城市居民身份,享受同等待遇,各地自然必須興建相應數量的學校來滿足需求。

  談鬆華說,錄取指標的難題也緣於此。目前指標分配狀況一定程度上是歷史形成的。新中國成立后新建部屬高校多半都建立在行政部門所在地,比如北京。有一個時期,一些高校搬遷,分流到西北等各地,但是后來又有許多高校搬回大城市。大城市在土地、財政等方面給予高校支持,同時要求高校在招生錄取指標投放上給予“回報”,是長期以來存在的一個現實。比如復旦大學在上海地區的招生指標曾經達到全年錄取指標的一半。后來教育部出台政策,各重點高校在所在地指標投放不能超過年度全部指標的30%,傾斜狀況稍有好轉。但是對於北京來講,每個高校不超過30%,總體指標數量仍然遠遠超出全國其他地方。現在每年高考指標投放隨人口比例一直動態調整,但並沒有整體性方案。同時大幅度的調整又會影響錄取率,一步到位很難,問題關鍵還是在“居民身份認定”上。

  “戶籍制度、社會管理改革不跟進,在外來務工人員應該享受的城市居民待遇沒有清晰之前,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解決困難。”談鬆華一再強調。(光明日報記者李玉蘭 吳春燕 高建進 王 瑟 杜弋鵬)

(責任編輯:郝孟佳、熊旭)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