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一所普通高中,師資、校舍以及一系列配套,所需不菲,這筆錢應該誰來出?
對於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國務院和各地政府都曾明確提出,要把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列入輸入地教育經費支出,按財政預算內義務教育經費標准,及時足額向接收隨遷子女的公辦學校和購買服務的民辦學校撥付辦學經費。中央撥付的專項獎勵資金要用於隨遷子女較多的地區和學校。高中階段不在義務教育范圍內,但隨遷子女要在流入地獲得高中學籍才能在當地高考,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如何解決?北京教育部門提出,“盡可能地通過增加教育資源來緩解升學壓力。”福建教育部門表示,會加強對城區教育布局的整體科學規劃,擴大城區中小學辦學容量,適當增加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計劃,進一步滿足隨遷子女教育需求。
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除了這些宏觀表態,類似“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明確思路與措施,還沒有進入議程的消息。
錄取指標:手心手背都“傷不起”
與教育資源承載力差異並存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高考錄取指標的地域差異。本地生源升學率是教育權益,隨遷子女在當地高考也是教育權益,手心手背都是肉,都“傷不起”。這不是錢能解決的事情,但它像中樞神經一樣,牽動著各地各個家庭的“算盤”。
雖然目前全國高考的總體錄取率已經大幅提高,但本科招生指標尤其是重點高校在很多地方仍顯“僧多粥少”。而落實“異地高考”方案,勢必給隨遷子女較多的省份帶來更多的沖擊。
廣東省教育廳負責人說,每年的高校招生計劃,特別是本科和高水平大學的招生計劃相對不足的情況依然突出。如果全面放開隨遷子女在粵參加高考,廣東高考報考人數將會大幅度增加,優質高校特別是高水平大學在粵招生計劃偏少的矛盾將會更加尖銳,廣東高考考生競爭會更為激烈。此前有廣東媒體報道,要保持廣東目前80%左右的高考錄取率不下降的話,每年要增加15.2萬個招生計劃。而這個缺口無論是省內解決,還是靠省外院校調劑,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國高考招生指標投放一直是動態調整的,除在考生數量等基礎上盡量均衡之外,向高校所在地適當傾斜,向邊遠貧困地區適當傾斜。但由於高等教育資源區域差異大,重點高校招生指標投放在各地也存在較大差異。在總體指標數變化不大、大規模擴招逐漸止步的情況下,要“保障當地高考錄取比例不因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參加當地高考而受到影響”,指標不足的部分哪裡來?
為此,也有一些地方提出可“借考”,但各地考卷不同,借考的分數如何算?按成績,試卷不同﹔按比例,各地教育質量不同,極易引發更為復雜的問題。福建省教育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希望教育部、發改委能適當增加優質高校在福建的招生計劃,抵沖外省隨遷子女參加高考所擠佔的本科招生計劃指標,避免因本省生源優質高等教育入學機會被擠佔帶來的影響。北京市教育部門提出,增加高校招生計劃、提供借考服務等工作還需要國家主管部委的統籌協調以及人口流出地省市的協調配合,如何有效平衡京籍學生和非京籍學生的升學利益,難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