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不是愛情詩,而是歌頌戰友情﹔老師對你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不是勸你讀書,那是勸你去玩﹔‘言必行,行必果’不是夸人,而‘愚不可及’也不是罵人……理解錯的自覺轉發!”昨天,一則由“每日上海”發布、主題為“來,檢驗你的語文有沒白學”的微博引發廣泛關注。微博發布兩小時之內,被網友轉發200余次。
這則微博糾出不少被張冠李戴的古語,而這些用法正是在大多數人看來再自然不過的。比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今天頻頻被用於情人間的海誓山盟。此句出自《詩經·邶風·擊鼓》,“契闊”的本意是“勤苦”,整段話是兩名戰友在艱苦漫長的遠征環境中相互勉勵之詞。又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今天頻頻被當成鼓勵人們多讀書的勵志“金句”。此句出自《庄子·養生主》,原義指的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不停地追求知識,那真是十分危險的。整段話很能體現庄子追求逍遙自由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而這些用法正是在大多數人看來再自然不過的。
許多人驚呼,這些古語竟被我們用錯了這麼多年!有專家認為,“錯了100年說不定就對了!”另一種聲音則是,知道字詞句的出處以及流變同樣必要。一時間,圍繞張冠李戴古語算不算錯、要不要關注字詞句本義的話題形成議論的焦點。
專家解釋:錯了100年說不定就對了
“有些古語的用法在今天看來是錯的,但100年后如果人們還這麼用,它說不定就變成對的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玉明調侃道。他說,許多字詞的今義與古義相比都有出入,兩者毫不相干甚至截然相反的都有。比如“朝三暮四”,本義是指一則故事裡講到的具體的分配方式,日后才用來形容人的變化多端、捉摸不定。又如“粉墨登場”,本義是指化好妝登台演戲,是個中性詞,日后比喻壞人經過一番打扮出現在政治舞台上,成了貶義詞。
在駱玉明看來,語言的使用是個復雜的問題,需要具體字詞具體分析。“斷章取義甚至以訛傳訛很難避免。‘斷章取義’一詞就來自后人對於《詩經》的引用,原指隻截取《詩經》中的某一篇章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顧及所引詩篇的原意。‘每況愈下’就是‘每下愈況’之誤,可現在大家都這麼用,不能算錯。語言講究約定俗成,符合使用習慣就行。”
據了解,有些意義的改變由來已久。像《詩經》中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從歌頌戰友說演變為海誓山盟說,在錢鐘書寫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管錐編》中就已提到,如今海誓山盟說早被廣泛使用。
專家呼吁:知其所以然關乎尊重文化
“字詞古今義、前后義的差異,在成語、習語辭典中早有明確標示,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過類似的查閱經歷。隻不過后來就‘泯然眾矣’,忘記了原初的意義。這其實給日常的語言使用提了個醒,對於一些習語,我們不僅要多讀書力求甚解,更要在心中給這些意義打上‘古義’、‘今義’、‘原初’、‘習語’這樣的標記來提醒自己,如此也可以讓我們的思維不僵化。”《當代修辭學》雜志的編輯朱玉偉說。他認為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有必要知道字詞句的出處以及流變,“本義是根,抓住了本義,才能看清它與引申義之間的關系,與本義相比,引申義到底是意義的擴大、縮小、轉移還是感情色彩發生變化”。
一位專家直言:“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每一個字詞都有出處和典故,憑著一知半解胡謅亂用,一不小心就會鬧笑話。字詞的本義看似是細枝末節,關乎的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必須考究,不能輕視。至少,您可別在寫什麼以唐宋為背景的小說時讓男女主角對唱‘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段‘情歌’,那時候的人沒讀過什麼《管錐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