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之后,孩子们收到的压岁钱都成为家长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管理这些钱?如何让孩子正确使用这些钱?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还原压岁钱本来的面目和意义,用“压岁书”、“压岁言”取代压岁钱等等,成为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一现实问题的呼声。
学学中国香港、新加坡的“寒酸”
妈妈晒过年红包“收入”:最土豪宝宝5天收5.1万元。每年春节,压岁钱不断“涨价”,攀比风愈演愈烈。不少家长面对直线上升的“压岁钱行情”,不觉“囊中羞涩”,深感“压力山大”,期盼着压岁钱能“降温”、“还原”。
不知何时许,红包的“内涵多少”已成为衡量祝福分量的“天平”,其真正的内涵却渐渐被人遗忘。于是,面对这个“扭曲的天平”,爷爷、姥姥、舅舅、叔叔、阿姨、兄长……一个个出手不凡,几天下来,“千金小姐”、“万元公子”应运而生。然后,小土豪们大把花钱,“开学经济”、“黄金高峰”潮涌而来。面对如此“牛市”,不妨去学学新加坡华人和中国香港人的“寒酸”样。
新加坡的经济发达,但在压岁钱上反而最吝啬。每逢春节,新加坡家长给孩子派发的“红包”,数量虽多但分量很轻。打开“红包”抽出的可能只是一两张二新加坡元票面的新币,最多也就是10新加坡元,不到人民币50元。不过,孩子们也并不介意,因为孩子们互相“攀比”的是谁拿了多少个“红包”,而不问你拿了多少压岁钱。在新加坡人看来,“红包”的作用只在于给孩子过年的气氛,增加家庭的温馨,是区别其他节日的一项内容。
香港人过年红包也很“寒酸”,一般仅10港元。他们认为,压岁钱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本意更在于祝福。“最初的压岁钱并不是真钱,而是像玩具,上面刻着‘长命百岁’之类的吉祥话,是长辈给孩子们的祝福、关心、关怀,充满了亲情。”香港人仍然认真保留和传承这种传统文化的精髓,重在精神感染和祝福。
压岁钱水涨船高,反而让越来越多的家长感觉到红包越包越厚,情感却越来越淡。因此,不妨给压岁钱涨价风“刹刹车”,不让传统习俗功利化。(朱俊中 中学教师)
用“压岁书”取代压岁钱
“压岁不必都用钱”,随着压岁钱的水涨船高,越来越多的人提出用其他更有意义的方式代替压岁钱。因为沉甸甸的压岁钱背后,是对许多孩子心灵的一种侵蚀:一方面,让孩子们耳濡目染了一些复杂的、丑陋的社会交际行为,接受了一次畸形教育;另一方面,容易无意间对孩子们进行拜金主义的教育,刺激孩子养成乱攀比、乱炫耀、乱消费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给予压岁钱的初衷。
所以我们提倡对“压岁钱”这一民俗注入新鲜的元素,让压岁的内容创新化、丰富化。比如在这特殊的时刻,“压岁书”、“压岁言”等压岁的诸多形式都值得大力提倡。
给“压岁书”,实际上送给孩子的是精神食粮,是培养孩子读书求知之路明智之举。“书”是精神,钱为物质,过年提倡移风易俗,若用精神“压岁”,品位提高了,也便于和某些陈规陋习“诀别”。“钱”的价值有限,“书”的意义深远,一本蕴意深远的“书”,孩子受到启迪可以受益无穷。“压岁钱”用完了也就没了,但压岁的书寄托着长辈的希冀与心意,让人难以忘怀,又可以长时间保存,是孩子们的一笔精神财富。(欧阳志 教育工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