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北师大二附中文科牛人培养攻略【2】

2014年01月20日07: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北师大二附中文科牛人培养攻略

  阅读品质是一切阅读活动的核心 要培养有研究色彩的探究式阅读

  孩子的阅读都是以兴趣为出发点的,但最终走向不同。李煜晖以此将孩子的阅读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从兴趣出发,停留在消遣。

  不少学生读书完全是被刺激好看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获得了很强烈的快感,他自己的感情也会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变化跌宕起伏,结果是什么也没记住,什么也没思考,只留下一些零星的、趣味性强、噱头十足的碎片式“知识”,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样看书最终只是停留在消闲享受上,大多数人读书,都止步于此。虽然开卷有益,但是对于以培养青少年为目标的读书来说,明显是不够的。

  第二种,从兴趣出发,落到应试。

  一些孩子读书有非常鲜明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应试水平。这类孩子从实用主义出发,喜欢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看到什么,都习惯性地跟考试联系起来,读书是为了积累作文素材。李煜晖老师承认,这样的方式对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确有帮助,而且往往立竿见影。因此,很多家长在指导孩子阅读时,也非常关注这一点。大量教辅类的配套读物的出现,就是迎合了学生和家长这种功利需求。这种阅读习惯的弊端在于,并没有让孩子沉浸在知识文化本身的乐趣中,很多好书从应试的角度一解构,也就韵味全无了。这种情况很难持之以恒地夯实孩子的文化底蕴,“高考结束了,这些书会在孩子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记?将来没有应试压力了,还会有这样强烈的阅读动力吗?”李老师反问。

  第三种,从兴趣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整合阅读材料进行探究钻研,最终形成成果。这也是李煜晖等北师大二附中的老师在阅读方面着力培养孩子的方向。这样的培养,主渠道在课堂教学。

  这类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疑问,这些疑问的产生与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关系密切。很多学生开始不敢提问题,但是经过老师的鼓励和启发,他们渐渐体会到读书时发现问题是最大的快乐。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一节课提出几十个问题是常有的事。利用学生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和阅读活动,已经是北师大二附中文科实验班的常态。学生有了问题,他就会去琢磨、去探究,查阅文献,或者与别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在向自己的关注点和学科核心概念聚焦。这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都是一种强化。这样的学生,久而久之,思维的深刻性就会得到加强。在学习中,他会把课文当做研究对象,沉浸其中,整合分析,形成观点,在观点的统领下综合运用各种材料,形成学习的成果,获得成就感。以此循环往复,就将阅读变成自由自主自力更生的过程。李老师班级的30名学生,平均每学期主动完成议论文、研究报告、小说、戏剧等作品50多万字,应试时写作文不感吃力。这样,不知不觉中就超越了高考。

  16字形成好的阅读方法

  李煜晖老师介绍,在北师大二附中,他们用16个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博观约取,熟读精思,手批目视,口咏心惟。

  博观约取,熟读精思,即我们平常说的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要读100本书,更要有一本书读100遍”。

  首先要不同领域的书都有所涉猎:包括文学学科的基础学科如文史哲美;文学学科的应用学科如新闻学出版学;社会学科的基础学科如经济学原理;社会学科的应用学科如会计学法学等。然后,再从中找到自己兴趣最浓厚的方向,进行精耕细作式的持久深挖阅读,即进入熟读精思。

  李煜晖介绍,他们一学期要求学生精读3本书。这三本书满足上述提到的所有条件,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手在书上记录下产生的疑问,最后进行分类、筛选、聚焦,然后再想办法探究、解决。

  手批目视,口咏心惟,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建话语系统。李老师说,学生在阅读中,特别是在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书籍时,那些文字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环境,要和文字建立亲近感,就要自建一个文言文阅读的“场”。因此,北师大二附中特别重视诵读,并强调学生阅读时各种感官的综合作用。现在学生电脑用得多,“手批”强制他们自己书写,“目视”要求他们注意力集中,“口咏”时的吟诵声又传到耳中,刺激着大脑的思考,书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强化,这样,慢慢地,学生就会沉浸其中,达到一种深思忘我的境界。

  李煜晖说,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两个问题:拖延症和注意力分散,也都可以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矫正过来。

(责编:教育实习生、熊旭)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