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刚大学毕业的王成林终于在一家自己心仪的公司转正了。在号称最难就业季的时候,能够顺利就业,王成林是幸运的。能够有这份幸运,他最想感谢的还是他家所在的山东诸城市皇华镇白粉沟子社区大学生村官张庆宁。如果没有这位村官的牵线,小王也许还在择业的路上迷茫着。
事实上,为辖区内大学生就业服务,并不是张庆宁一个人的工作。
在诸城市,很多乡镇在大学生村官群体中成立了团支部,专门联系村里的年轻人。在就业越来越难的现在,待就业大学生群体进入他们的视线。用团潍坊市委书记赵学坤的话说,“我们不一定能找到那些回到村里但未就业的大学生,但大学生村官活跃在最基层,他们可以去发现。”
在家门口,一些大学生难以找到顺心的工作
其实,张庆宁很早就注意到了未就业大学生这个群体。自2010年上任村官以来,他发现每年总会有几个大学生毕业后回到了家里。他专门统计过一个数据,“大概占总人数的20%~30%,算起来每年就是七八个吧”。
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引起了张庆宁的重视,他不能眼看着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在自己的服务范围之内失业。
在做民情走访时,有的家长也会专门向张庆宁提起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回家就业,离自己近一点儿,但往往又找不到特别顺心的工作。”因此,长期在家待业的大学生也时有出现。
去年在一次跟村民聊天时,有一个这样的大学生就走进了张庆宁的视线。这位电子类专业的男孩毕业后就一直在家待着,不是玩游戏,就是找别人聊天,在家宅了将近一年,成了十足的“啃老族”。
这可急坏了男孩的父母,“每每跟人提起,他们都觉得丢人” 。张庆宁说,一方面是这名男孩不想工作,另一方面其实是找不到顺心的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团支部的名义为这样的孩子多联系一些企业让他选择”。
诸城市寿光古城街道曹家村大学生村官、古城街道大学生村官团支部书记刘汉荣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年龄相近,大学生村官团支部成立的初衷只是希望能跟那些大学生流动团员多交流一下,掌握他们的动态。跟他们聊得多了,一些需求就聊出来了。
“这些希望在家门口工作的大学生,很多人求职并不顺利。”刘汉荣说,她去年在村里做过摸底,仅当年待就业的大学生就有四五十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