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心二意,锻炼效果打折扣
“妈妈,我口渴了!”在大田湾篮球场,12岁的赵宇一边与其他孩子跑步热身,一边对着场边的妈妈大喊道。
听到儿子的叫喊,一直坐在休息区围观的妈妈迅速起身,快跑到孩子们的队伍里,把一瓶矿泉水递给了儿子。见此情形,教练朱渝生也只能无奈地苦笑着摇了摇头。
朱渝生告诉记者,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要上演好多次,“有些孩子鞋带开了,要跑到场边去找家长系;有些孩子一出汗,家长就赶忙去擦;当孩子打球时,还有家长不停地叫着自己孩子的名字。”
对于这些现象,朱渝生坦言:“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们的锻炼效果和水平提高。你想,他本该专心训练时,很多的精力和目光都被场边的家长吸引了,哪有太多的心思去思考动作要领呢?有个别的孩子,练了10多天,连基本的三步上篮都没学好。”
在大田湾体育中心的乒乓球馆和羽毛球馆,记者了解到了同样的结果。一位姓张的教练说,为了避免训练干扰,我们建议家长不要到现场观看,因为这非常影响训练效果。因为我们这里的教练和救护人员都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孩子不存在任何的危险,家长完全可以放心。
“爱孩子,就该放开手”
可怜天下父母心!
对此现象,中国教育学会体育教研部主任王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说:“如此做法,表面看来,是为了避免孩子出现意外伤害;但从根本上来看,则是害了孩子。由于随时都能看到家长的存在,孩子们就缺少了锻炼自立能力的机会,失去了独自解决问题、面对困难的能力。”
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认为,家长围观孩子们进行体育锻炼,是目前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一个典型缩影,“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分谨慎,是体现了一种爱,但是这种爱是不健康的爱。这种爱的最终结果,是让孩子失去自理和自立能力,既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还将会养成依赖家长的习惯,成为长大后依旧无法‘断奶’的孩子。”
毛振明说,作为家长,要做到真正爱孩子,就该适时地放开手,让孩子独立去参与一些事情,自己去面对一些问题和困难。(记者 韩成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