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的北京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措施开始正式实施。这项措施是今年新学期开始北京市教委提出的,包括在义务教育阶段严格执行国家和北京市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量、严格规范考试和评价工作、严格禁止违规补课、严格教辅用书管理、严格各类竞赛管理、严格落实工作要求八大方面。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学生升学压力增大,平时课业负担增加,在教育部门的文件中出现了“减负”这个词。上至国家层面,下至各地各校,各种“减负令”不定期出现,但往往都是刚出台时管一会儿用,很快就会反弹,然后再发新的“减负令”。
当然,北京这次的“减负令”与以往的比起来,更为具体,更易操作,并要求各区县制定工作细则,完善监督和检查办法。北京各个区县也都根据规定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此次“减负令”出台后,学生放学早了、作业少了。
不过,家长对此次大张旗鼓的“减负”,并不抱太大的希望。在校时间短了,学生上课外辅导班的时间没有减少;学校作业少了,可是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压力并没有减小。
分析一下北京市及各地中小学生的负担从何而来,就能理解家长对“减负令”漠然的原因。
学生的压力一方面来自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来自升学的压力,尤其对小学生而言,压力源于混乱的“小升初”。
目前,“小升初”在全国各大城市,越来越变成“人生大考”,受重视程度不亚于中考及高考。学生和家长面临巨大的压力,让本该快乐求学的小学生,过早地进入了赛道,并且这种竞争越来越提前,考试科目难度越来越大。在“小升初”畸形竞争中,奥数和各类英语考试成为重要“武器”。
在全国各地“小升初”乱战中,北京是重灾区。与上海、成都、南京、广州等大城市“小升初”竞争主要是进入民办中学不同,北京市小学生的竞争主要是公办名校。北京“小升初”渠道五花八门,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统计,全市各区总计有15种升学方式,除就近入学电脑派位以外,主要可以分为“拼爹”、“拼孩子”两大类。“拼爹”包含共建生、条子生、以学区房和择校费择校;“拼孩子”包含占坑、推优、特长等方式。
混乱复杂的“小升初”政策让各种校外培训和奥数竞赛在北京极为火热。其中,通过各种以奥数、英语为主的培训班、占坑班,以获得进入热门中学的机会,是“小升初”拼孩子中最为普遍的渠道,其中奥数已经成了小学升中学的一块含金量最高的敲门砖。大量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培训机构上奥数班,参加各种竞赛,到了五六年级,很多小学生频繁参加热门学校的各种考试,以期被名牌学校提前看中“点招”。这些考试大多也是以奥数、英语为主,有的考试是公开进行,但大多数则较为隐蔽,有的是以假期培训形式,有的是以夏令营形式。
可以说,“小升初”政策和渠道的混乱,与花样繁多的培训班彼此呼应相互推动,让北京的“小升初”愈发颠狂。奥数与“小升初”紧密挂钩,题目越来越难,知识点越来越深,学习进度越来越超前,有些知识已经涉及高中的内容。
当然,对于“小升初”招生现象和“奥数热”,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听之任之。去年8月,北京“重拳”整治奥数,市政府宣布四项措施,禁止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但是,就像以前几次叫停奥数班一样,北京这次只是巨大“雷声”之后的短暂“雨点”,一些培训学校发出通知,表示暂停授课,不过都很快就恢复了。先前签订了协议书,郑重向社会承诺不直接或变相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的几所名牌学校,也自食其言,目前早已通过考试确定了“点招”的学生。
政策的反反复复,让家长不得不对各种措施、禁令产生质疑。一些家长在分析了奥数在北京近20年的历程后,得出结论:打压一回反弹会更剧烈。他们这样形容奥数的起起落落:就像个球,打下去再弹起来,而且弹得更高。尤其在看到许多学校仍把奥数成绩作为选拔小学生的重要参考,一些学生也因奥数成绩突出而进入一些名校的实验班、竞赛班后,家长更是对“禁奥令”产生质疑。很多家长坚信,在以选拔为核心的价值主导下,“小升初”格局不变,学生的压力不会减少。
如今,新一轮“减负令”的实行,只是向前推进了一小步,而实质性的还在于真正解决升学的压力,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本不该出现选拔性竞争的“小升初”问题。
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家长看到的是学校和学校之间越来越大的差距。面对现实,承认现实,是政府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治标不治本,不仅不起作用,让问题长久搁置,还会让政府形象大打折扣。其实,一些地方采取的严格就近入学、名校名额下放、公开摇号等做法和效果已经显现,不妨制定时间表,向前迈进。(记者 李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