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分排座”能否激励学生自主管理?【2】--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按分排座”能否激励学生自主管理?【2】

2013年01月28日15:08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手机看新闻

  尽管《班级公约》中不涉及学习成绩,但“按分排座”的做法依然引发社会上多方人士的热议。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王振华赞成这种做法,她说:“按学生‘行为分’排座体现了教育生态的改善,这种‘特权’是积极的。《班级公约》的约束性和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可以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也能够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儿童文学作家谭旭东说,按非学习成绩排座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如果是学生自己定下的规矩,是不会有太多负面影响的。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做法也值得提倡。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法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方芳则表达了自己的担心:“《班级公约》制定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鼓励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的养成。但是,将‘行为分’的结果与高分挑座联系起来也有一定的负面效果。”

  方芳说,一是这样的打分容易给学生画上等级标签,容易对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二是制度设计本身存在问题,如果全班同学都遵守班规,大家都不扣分,那么只能靠加分来区分等级,然而学生可做的好事毕竟是有限的,难道那些不迟到不旷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只是因为没有找到好事可做就只能坐在后排被定义为“差学生”吗?鼓励学生遵守校规多做好事没有错,但别轻易给学生画上等级标签。

  对此,聂勉解释说,由分数来决定位置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分数在位置的选择中只是一种参考依据。表现好的学生有优先选择的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照顾自身有困难的学生,如高度近视、身高太矮等,经同学们同意通过是可以给予适当照顾的。

  “个别家长一度担心这种做法会因孩子坐不到好座位挫伤自尊心,我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这些管理方法和作用,通过沟通,家长们对这种管理模式普遍都是支持的。”聂勉说。

  构建良好的班级生态更需情感投入

  “奖惩的数字背后,是教育者的价值观。如果一定要制定这样的班规,那就多设立奖励分,多以教师与同学的欣赏,挖掘学生更丰富的可能潜力。班级建设中应更多地关注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成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发展不可能是“管理”出来的,一定要在生机勃勃的生活中实现。教育工作者有时甚至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智慧,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不是只盯着学生的“缺点”。

  “学校和教师的出发点很可能是好的,但班级生态和学生生活世界的重建,需要更多的理性与情感投入,需要更多教育的实验与学术的视野,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与关爱。也许借助这次讨论,能有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李家成说。

  “在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中,情感可能远比生硬的制度和条文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储朝晖说。 ■记者 余闯

(来源:中国教育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