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快餐:不求甚解 海量信息如过眼云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曾被认为是高级精神享受。有多少“70后”“80后”曾经抱着小说、名著挑灯夜读,并如痴如醉。时光流转,如今,深度投入的阅读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的快餐式阅读。而随着微博等新兴社交网络媒体的进一步普及,快餐式阅读愈加普遍。
“上一次完整地看完一本书,还是大三的时候,掐指一算也有5年了。” 张文是个白领,她告诉记者,自己好久没看过书了,平时主要靠网络和微博获取信息,“从网上看东西基本是大体了解一下,然后一带而过。”
“时间太少了,每天也就上班和下班路上的那点空,在手机上看看娱乐八卦消息,打发打发时间就行了,哪有精力去仔细看。”同样是上班族的李霞对记者说,“就算看这些八卦消息我也一般看有图的,字少的,如果点开是黑压压的大片文字,我基本直接关掉。”
而关心时事的艾东告诉记者,以前都是通过报纸杂志了解国内外风云,看的相对比较仔细,随着微博的流行,报纸杂志早已被他抛到一边。“我只要‘收听’几家专业媒体的微博,国内外最新大事都可以一网打尽。”
时间少、手机上网越来越方便成为大多数上班族拒绝深阅读的共同理由。李霞称,她身边的上班族大多跟她一样,“基本没听说现在还有谁能细嚼慢咽地去欣赏一部作品。”
“快餐式阅读用较短时间了解时事,可以把时间省出来干别的事,这对视时间如生命的年轻人来说未尝不可。” 清华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杨敏指出,但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快餐式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容易将其传染到工作中,使人变得马虎大意。而且,海量信息如同过眼云烟,这无助于知识储备增加和涵养提升。
快餐式阅读不仅在上班族中大行其道,甚至以看书学习为天职的青少年学生也深受影响。
“看书多累啊,稍有点名气的书差不多都被拍成过电影或电视,我有ipad,想看什么从网上下载来看就行,这样看着也轻松而且容易理解。”张明倩是北京市五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告诉记者,“除了教科书,其它的课外书很少看。除非是老师要求必须看的书,我才去看。”
对此,杨敏表示了他的担忧:“青少年为了追求阅读的舒适度,只选择那些图文并茂的电子读物,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被冷落,长此以往,会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退化,无法承受传承文明之重。”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国画大师李苦禅也有诗云“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言警句都在阐述一个道理,社会进步需要书籍这一精神食量。无论如何,阅读快餐不及“正餐”有营养,长期“吃”势必会造成文化生活的“营养不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