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最強就業季大學畢業生求職 親友團助陣找“飯碗”

2014年02月24日10:52    來源:大河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最強就業季大學畢業生求職 親友團助陣找“飯碗”

  現在干啥事都興親友團。相親拉上親友團,相親成了“招聘”﹔招聘拉上親友團,招聘成了“相親”。

  有些大學生求職,背后跟著一個強大親友團,親友團“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人在現場指導,有人在背后“找門路”。難怪有人戲稱:沒有最強職業,隻有最強親友團。

  求職就業,本來是一個人的事,緣何變成了一家人的事?用人單位對這樣的“親友齊上陣”現象又怎麼看?

  最強就業季,親友團來助陣

  過了正月十五,大學應屆畢業生開始進入“找工作”模式。

  2月15日、16日,省、市人才市場春季大型綜合招聘會同時開場。近千家用人單位提供5萬個崗位,規模系歷年之最。前來求職的人更是多達15萬余名,也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值得一提的是,鄭州國際會展中心內,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主辦,省人才交流中心、大河報社等單位承辦的河南2014年首場大型招聘盛會,4萬個崗位引來13.1萬名求職者。(詳見大河報2014年2月17日A06、07版)

  有“親友團”來助陣。記者在這些大型招聘會上發現,隨著2014屆高校畢業生“求職季”的來臨,組“親友團”前來求職的應屆畢業生並不在少數。

  然而,面對這些親友團,一些教育學家及應聘單位認為,親友團助陣,並不會對應聘結果產生積極意義。

  “你想想看,有哪家單位會喜歡這種沒有‘斷奶’的員工?”一位應聘單位的主管直言不諱,不但結果不會太理想,而且,畢業生還會失去一次獨自面對壓力、挑戰進而蛻變、成長的機會。

  專家建議,應加強對求職大學生心理輔導,幫助其戰勝求職時的恐懼和焦慮,為其應聘就業之路提供“硬幫扶”。

  家長組團幫孩子找工作

  “人家說,上陣父子兵,找工作這樣的大事,你交給一個孩子,怎麼能放心。”在招聘會上,鄭州市民何先生組團來幫女兒找工作,在他的心裡,女兒現在僅僅是一名大四的學生,還不具備“獨自做事”的能力。

  何先生拉上了妻子、弟弟等這些“過來人”來助陣,他相信,憑借他們三個“臭皮匠”多年的涉世經驗,應該能幫女兒篩選出好的企業信息。

  河南大學大四學生小黃,此次也是帶著父母一起來參加招聘會的。小黃的父親告訴記者,他們一家一早專程從開封驅車來到鄭州,因為參展的招聘單位比較多,所以一家三口分頭到不同展區了解信息,一旦發現適合的單位后,小黃會接到父母電話,攜簡歷到相應展位面試。

  “在開封,這樣大型的招聘會比較少。我們全家提前就計劃好,今天上午效率比較高,找到五六家單位投遞了簡歷。對方也有錄用意向。”小黃說。

  與何先生情況類似,陪同趕招聘會的親友團成員,有正在職場拼殺的,有初入職場出來長見識的,也有通過業余活動擴大交際圈的。各人根據經驗提供的參謀,從多個角度完善了求職者對企業的了解,也為企業全面解答職員的疑惑提供了機會。

  當然,有些攜帶“親友團”的大學生也表示:這是無奈之舉。“你不讓他們來,他們還不高興。”大學生小史說,每到一個攤位前,爸爸媽媽就先她一步搶問,看到用人單位那怪怪的眼神,她都覺得實在不好意思。

  一次好鍛煉機會失去了

  在某大型國企人力資源部門工作的劉先生告訴記者,他參加招聘工作好幾年了,這兩年,攜親帶友找工作的大學生還真不少。

  不過,根據他這麼多年的觀察,在招聘會上攜“親友團”助陣實際上意義不大,畢竟用人單位最看重的還是孩子自己的實力。“每當看到有家長陪著孩子來招聘,我心裡對他的印象分就降低了,至少我個人是這樣。”劉先生說。

  這些親友團,在幫孩子求職時,很多隻側重個人的學歷、專業背景,以及企業的崗位名稱與待遇,聽著崗位頭銜還可以,就直接問薪水和上班時間了,實際上這個崗位的具體職責,他們並不願作更深入的了解。

  當然,親友團中有工作經驗的人,會從工作環境、休假時間等小問題中,發現企業的發展理念,以及是否具備規模等,這確實也增加了求職勝算的可能。但,畢竟,這些“加分項目”不是求職者本人自己爭取到的。

  “就像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吃飯一樣,父母不可能代替孩子成長。”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孟聞遠認為,孩子要從在校生逐漸轉型為社會人、企業人,學會獨自面對壓力和挑戰。求職的過程實際上是他們在邁出校門之前最好的鍛煉,而家長陪伴則會使學生失去第一次獨自闖蕩的機會。

  “軟幫扶”扶不起 “硬幫扶”是根本

  扶他一陣子,不能扶他一輩子。大學生,最需要的不是求職時一次的“軟幫扶”,而是需要高校在加強學生自身實力等方面下“硬功夫”。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如今絕大多數畢業生在面臨就業選擇時,缺乏整體規劃,對就業信息的搜集能力也明顯不足。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兩方面入手。”孟聞遠說,最根本的是,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要和社會需求結合起來,要把學生就業作為第一要務考慮。當學生明白,自己所學專業和所學知識,到社會上能用得上時,他自然就增加了自信。同時,還要加強學生求職前的心理輔導。

  “有必要通過心理輔導與個體咨詢,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重新樹立信心,克服心理障礙,最終使學生拋下包袱、輕鬆就業。”鄭州市12355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袁林方說。

  袁林方建議,由於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閱歷和經驗,因此高校不僅需要從低年級開始就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且應積極組織他們廣泛參加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在接觸、了解、認識社會的同時,增強其自我調控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從而學會心理的自我調節。□記者 趙珊

(來源:大河網)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