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在學習粵語童謠
在今年珠海博愛幼兒園(公立幼兒園)開學典禮上,園長陳守紅用粵語向小朋友們問好。羊城晚報記者獲悉,該幼兒園從這學期開始,將融入粵語教學。這是珠海首個開設粵語教學的幼兒園,在全省其他城市也不多見。
粵語教學娃娃開始
目前中小學校大力推廣普通話,一些地方方言反被晾在了一邊。近年來,關於粵語存廢與保護的爭論一直不斷。珠海博愛幼兒園園長陳守紅說,她2009年到四川的北川考察,發現當地羌族孩子對本民族語言隻會說一點點了,並且絕大部分小孩已不會書寫。這種現象讓她聯想到粵語,讓她聯想到嶺南文化的逐漸流失。
在一次與粵劇藝人交流粵文化傳承時,陳守紅意識到,保護本土文化應該從娃娃抓起,博愛幼兒園每年要舉辦一次戲劇節,如果引進粵劇,必須讓孩子學會粵語。因此陳守紅決定:開始粵語教學。
意在保護嶺南文化
陳守紅說,根據教育部門規定,目前珠海博愛幼兒園小朋友的教學依然以普通話為主,粵語將通過其他有趣的方式讓小朋友接觸。在幼兒園開展粵語教學,無論是教學方式還是教學內容都沒有先例,他們基本處於一個摸索的過程,還有許多細節在論証過程中,當然也有一些困難。
粵語教學目前隻在11個班級進行。老師會給小朋友播放粵語童謠和粵劇,“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播放過程中,通過粵語與孩子交流。
陳守紅說,現在粵語教學隻開展了幾天,但小朋友們很有興致,有的回到家中躲在被窩裡用粵語數數字,一些本來會說粵語的小朋友則當起了“小老師”。
家長支持增加技能
珠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不少家庭講的是普通話,小孩從小也在這種語境下長大。
對於珠海博愛幼兒園開展粵語教學,持支持態度的家長比較多。一位家長認為,學習粵語除了可以了解本土文化,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掌握一項語言技能。無論今后孩子在廣東生活還是出國,都有益處。
建言
粵語空間被擠壓需保護
2010年7月,廣州市政協向市長提交報告,建議廣州電視台將普通話作為主要頻道的基本播音用語,理由是創造亞運會軟環境並上衛星,更好宣傳推廣廣州,但在廣州不少本土人士看來,這實際上是在打壓粵語方言。全民大爭論由是而起。
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授宋俊華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說,隨著城市的發展、外來人口的增多,粵語確實受到了沖擊,粵語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對於珠海有幼兒園開展粵語教學,宋俊華認為非常有必要,有助於保護傳統文化。他說,從溝通而言,普通話更有優勢,但從文化角度而言,粵語有它的意義所在。
宋俊華建議,在目前的國情下,學校可以通過課外活動或選修課的方式來推廣粵語。(記者 吳國頌 圖/朱習)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