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教師課堂緣何被信息技術“綁架”

2013年11月20日14:03    來源:現代教育報    手機看新聞

今后,會電腦、懂網絡將成為老師們的必修課,各種信息技術也將更多應用於中小學乃至幼兒園的課堂上。近日,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指出,到2017年底完成全國1000多萬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新一輪提升培訓,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科教學能力和專業自主發展能力﹔建立教師主動應用機制,推動每個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日常工作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也將作為教師資格認定、職務(職稱)評聘的必備條件。

目前,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已經基本實現了教育設備的現代化,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改進課堂教學效果已成為可能。但如何利用好這些現代教育技術設備?如何讓信息技術服務好教學,教師教學又不被信息技術所“綁架”?日前,記者對此問題進行了採訪。

■主題報道

很多教師離開多媒體不知如何上課

今年暑假,北京市密雲縣檀營小學教師趙靜隨著北京師范大學赴河南進行農村教師培訓,進行現場作課。由於此次是針對農村教師的培訓,因此項目組提出了隻能用一塊黑板、一支粉筆進行授課。

這下可難住了趙老師,“我這次作課的內容是《搭配的學問》,平時數學課上,我們都會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課件,例如不同的衣服搭配不同的褲子,學生理解起來很直觀,如果缺少多媒體,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有些混亂。”

接到任務后,趙老師經過了多次備課,並將多媒體轉化成了教具,例如在課前給學生發了三支不同顏色的筆和三個不同顏色的筆帽,課堂中,她就讓學生自主去搭配,看看能搭配出多少種方式。

課堂中,學生們躍躍欲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課后,趙靜老師說:“其實離開了多媒體,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動手機會。”

隨著時代的發展,過去教師依靠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包打天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據教育部的統計,到2011年我國幾乎所有的中小學都建立了校園網,全國教育信息化投入達到了上千億元,城鎮學校基本實現了“校校通”。為學校創造了良好的信息技術環境,從而使教師的教育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近年來,市區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機構都在積極倡導和推動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很多學校也做了積極的探索,然而現實是,老師們大多是在演示課、示范課上簡單地應用信息技術,而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卻很少應用信息技術了。不少好設備、好技術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作秀”,而沒有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日常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中去。

在一些專家們看來,信息技術提升了,不少教師的教學能力卻下降了。在一次信息技術研討會上,多位專家指出,“不少教師從網上找來課件,不加修改直接拿到課堂上來用,課堂教學可想而知。”也有專家認為,“如果離開了多媒體,很多老師可能連課都不知道怎麼上了。”

課堂教學上應避免信息技術“作秀”

深圳市南山實驗學校的張鵬校長曾經講過這樣的一個案例——

有一節小學語文課《葡萄溝》,學生在網上一會兒欣賞葡萄溝的風光,一會兒聽少數民族歌曲,一會兒查詢葡萄干生產工藝,教師還設計了孩子畫葡萄、品嘗葡萄干的環節,忙活了半天,唯獨忽略了學生對課文本身的理解感悟,整節課因技術應用的不合理而支離破碎,有意無意間語文課變成了活動課。

“現在越來越不知道該怎樣上課了。”不少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出現的目標偏移感到迷惘。

有一節語文課,45分鐘被切割成幾段師生通過BBS的交流過程。多年從事語文學科研究的專家也莫名其妙:“語文教師為什麼不走到學生跟前,教師應該和學生‘零距離’呀!”如果老師們沒有嘗到“新技術”的甜頭,新技術對於他們,不是利器,反而是負擔。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一位教授坦言:“觀摩課‘鋪天蓋地’,而真正在教學中實際應用信息技術的案例卻很少。”叫好不叫座,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面臨著尷尬境地。

不要讓數字化校園成為“睡眠”產品

相比教師使用信息技術,不少學校也為教師教學搭建了更廣闊的信息化平台。數字化校園就是其中之一。環境數字化、管理數字化、教學數字化、學習數字化等成為不少學校發展的新目標。近年來,數字化校園已經被廣大中小學所接受,其對教育教學的促進作用得到了各界的認可。然而,記者卻發現,不少學校建成了數字化校園,卻不能很好地發揮其作用,致使數字化校園成“睡眠”產品。

一位校長指出,信息化基礎設施不能有效滿足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需求。數字化校園是區域內統一的項目,在建設上實行的是“一刀切”,難以滿足學校的個性需求,如果要進行改造,還需要一大筆費用,所以就用得少。

北京市某中學的陳老師認為:“好用的才是最好的,最適合於自身實踐需求的就是最好的。價格貴的、產品功能最全面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產品,因為有很多功能我們並不需要。”

記者調查發現,從很多教育單位的採購流程來看,大多數單位的採購者並不是應用者,一般都是學校或教委的主要領導或有財權的領導負責主持招標採購,很少征詢最終應用者——學校及一線教師的實際需求。這就直接造成供需“兩張皮”問題,產品與應用脫節的現象嚴重。

■探索實踐

針對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出現被信息技術“綁架”這一現象,不少學校也在進行著積極且有效的探索。日前,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北京教育網絡和信息中心協辦、北京市朝陽區教育委員會承辦的第五屆“視頻互動教學及網絡研修”工作暨基礎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交流活動在北京市陳經綸中學舉行。會上,來自全國各地教育系統的信息化主管和教師代表就如何利用信息化進行了探討。會上,北京市朝陽區、大興區,山東省鄒城市、遼寧省鞍山市以及部分學校介紹了信息化建設的經驗,得到了與會專家的好評。

北京市朝陽區——打造教師“貼心”的數字校園

數字校園建設是朝陽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成果之一。從2007年至今,朝陽區教委先后在64所中小學建設了數字化校園,無論是數量還是整體質量,在北京市都處於“領跑”位置。

2007年初,陳經綸中學成為北京市首個“吃螃蟹”的學校,在560萬元區級財政資金的支持下,陳經綸中學於當年起進行了校內網絡基礎改造和學校協同辦公系統平台建設,2009年2月起啟動學生發展平台開發,2010年進行了數字化大廳建設,2012年進行校本資源博物館建設……構建起超時空管理和個性化學習的現代數字化校園。

5年來,全區已經啟動並初步完成了64所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工作,到2014年,這一數字將刷新至100所。

數字化校園中一些針對性的應用平台“簡直太貼心了”。朝陽區白家庄小學有4個校址80多個班級,以往,每到寒暑假快結束需要排課時,學校教學主任陳欣婷和助手都要忙活將近一周,又苦又累不說,還老會出現重排、漏排的錯誤,“想起來都發?。”如今有了輔助排課系統,隻要將相關限制條件輸入,一個人半天時間就能搞定,“最舒心的是,隻要全校課程表排好了,年級、班級、科目課程表就能自動生成,我可以騰出大量時間來抓開學准備工作。”

從2012年開始,借助區域教育資源和數據中心強大的雲技術支撐,朝陽區還在23所數字化校園中推行了“雲服務”模式。“不僅解決了學校層面難以聘請專業維護人員的難題,節省了人力開支,更重要的是,它保証了數字化校園的穩定運行。”朝陽區白家庄小學信息部主管張國徽說。

目前,朝陽區教委已經摸索著形成了區域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支撐、科研創新、教學服務、區域管理、服務支持等五大支持體系。以教學服務體系為例,幾年積累,其資源管理中心內擁有涵蓋基礎教育階段12個年級15個學科的同步教案、優秀課例、課件和科普型視頻資源等教育教學資源50萬條,試題資源116.6萬條,供教師教學、學生自主學習檢測使用。

北京市大興區黃村鎮第一中心小學——三大“法寶”助力“互動教學”

北京市大興區黃村鎮第一中心小學是北京市首批“數字化校園實驗學校”。近幾年,學校運用“電子白板”、“互動反饋”和“平板電腦”這三種信息化探究學習工具,圍繞“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開展信息化教學活動與研究。

早前,學校為每個班級配備了電子白板,目前已升級為新型電子大屏。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在設計中充分利用交互白板的標注、拖拽、模板、資源庫、頁面等技術,能夠根據教學過程隨時調整、修改教學資源。例如在數學課《對稱》中,教師借助交互白板,需要哪個資源,直接從課堂資源庫中調取素材,現場用旋轉工具、移動工具,簡單易懂地就能展示出對稱圖形的特點。

學校教師還利用“互動反饋”技術完成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與調控。課堂上教師布下思考題,學生借助手裡的按鍵器點選相應的答案,后台計算程序記錄下學生的答題選擇,教師通過電子屏上顯示的統計結果可以詳細掌握從學生個體到整體對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在學校的“平板電腦”的教學課堂上,課堂的主動權主要在學生手上:學生負責搜集、整理、匯報、展示、交流,教師負責引導學生猜想、驗証、推理、提升。以英語學習為例,教師將教材配套的Flash課件、闖關游戲等下發到學生手中的平板電腦上,每個學生都可以自己操作學習,不會讀多聽幾遍,闖關不成重新來。

此外,學校還普遍應用了電子備課系統。教師利用這個系統可以進行教案模板設計、教案在線修改、離線編輯上傳以及教案的主備、復備等備課環節。

黃村鎮第一中心小學相關負責人表示,信息化教學是大勢所趨,借助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更加便捷、高效,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綜合素養也均有所提升。

■域外經驗

學習管理系統:

一些國家在全國范圍內採用學習管理系統,為課程管理和遠程教育提供新的可能性。這一系統被稱為學習管理系統(LMSs),也稱作課程管理系統,其能夠提供不同數據空間的平台,使教師和學生可以上傳或下載資料、創建新內容,在博客、維基百科或各類論壇上發表反饋意見。這一系統還為教師增添新的便利功能,如在線布置作業、發布通知,提供iPad電子圖書等。2009年至2010年,由美國教育部投資的由一家獨立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SRI International實施完成的《國際教育技術實施情況研究報告》顯示,在比利時、愛沙尼亞、中國香港、冰島、新加坡和瑞典,超過70%的學校採用學習管理系統。丹麥、芬蘭和韓國的報告表明,其全國的學校實行學習管理系統。

在線教學服務:

有7個國家(比利時、加拿大、丹麥、芬蘭、以色列、荷蘭和韓國)在報告中表明, 該國採取措施為學生提供在線教學服務。加拿大亞伯達省遠程學習中心的服務涵蓋約3萬名中小學生,內容包括該省管理的虛擬學校上的全部在線課程。在荷蘭,在線平台為高材生提供靈活、高效的學習條件。在芬蘭,在線語言課程幫助遷入本地的移民適應新的文化環境。以色列、韓國和丹麥運用在線家教課件為需要補課的學生提供補充教學。比利時通過實行“床頭無拘束”信息和通信技術(簡稱ICT)計劃,為長期患病的學生參與遠程課堂的學習和跟上課程進度提供便利。

學生履歷電子書包:

奧地利為高中生(年齡16∼18歲)創建了電子書包, 並把學生相關資料儲存進中央學習管理系統內。奧地利這一年齡段學生80%在特別學校就學(這些特別學校叫做職業學校, 不僅指的是貿易學校,也包含那些學科重點在商務、文化和旅游方面的學校), 所以電子書包作為學生介紹自己的一種手段,不僅能在學校范圍內使用,也能向他們的潛在雇主展示個人情況。奧地利教育部的報告顯示,電子書包比傳統履歷更能反映每位學生的資質細節,如寫作技能及其中體現的批判性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能力等。

培養教師信息技術能力:

大多數國家把提升教師運用ICT技能標准的能力作為工作重點,但僅有少數國家開始構建國家評估項目以衡量教師ICT技能。《國際教育技術實施情況研究報告》研究的21個參與國中,澳大利亞、加拿大、智利、英格蘭、愛沙尼亞、法國、以色列、日本、荷蘭和挪威10個國家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教師ICT技能評估。

一些國家使用信息與通訊技術支持交互式、協調性的資源開發模式,以分享教學資料和相關方案,協助信息技術在教師群體中的實踐。比利時、加拿大、新加坡、韓國和瑞典都利用基於網絡的工具(博客、聊天室、維基百科)支持全國各地教師之間的溝通、合作和分享。

不少國家對就職前及在職教師進行在線專業培訓。如奧地利、智利、丹麥、法國、冰島、以色列、新西蘭、韓國和瑞典為教師提供正式在線或者線上線下混合的信息技術培訓課程。

■教師聲音

用現代媒體優化語文教學

黃恩紅(北京市石景山區楊庄中學語文老師):現代媒體的交互性特點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施展才華,解放心靈、發展個性的舞台,有益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討論、主動探究。語文教材內容體裁多樣。有些課文戲劇性強,可以側重於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運用現代媒體為學生表演創設特定情境,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些課文內容比較抽象。例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這篇科普說明文,我通過圖文並茂的動畫展示課文內容,利用多媒體高效的集成環境,運用色彩閃爍,動畫等技術方法,使重點內容和關鍵詞、概念等形象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利用呈現方式增強新奇性和趣味性。

教學形式應服務內容

張英華(北京市房山區韓村河中學語文教師):如今信息技術課堂備受推崇,過於追求形式上的革命,課堂可能會變成一場“秀”。但隻要信息技術運用得當,形式是會為內容服務的。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每節課都用PPT展示需要讓學生了解的信息,給出相應的學習任務。

從教學效果來看,遠遠勝過隻有教材、黑板、粉筆的課堂形式。因為PPT能夠展示與語文學科相關的豐富的言語信息、圖片信息,還可以鏈接適當的視頻信息,對學生學習的輔助作用相當大,遠遠勝過傳統課堂。

技術與教學不能本末倒置

姚賀國(浙江省杭州市濱興學校英語教師):課堂教學中應該注重傳統教學模式和新媒體技術的融合,使其相得益彰。例如,一閃而過的多媒體呈現,隻能激活孩子的思維,發散他們的思想,但不容易讓孩子們有一種精神的聚焦,而傳統板書作為一堂課的內容濃縮和精華展現可以以一些更活的方式呈現,如果從美輪美奐的多媒體課件中節選出精華的片段,板書在黑板之上,不僅是對於重難點的一種凸顯,更可作為對一整堂課的復習主線,梳理課堂,達成教學目標。

□文?本報記者 鄭祖偉 見習記者 祝媛莉 葉正新

(責編:林露、熊旭)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