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2014年高考作文真題預測(16):中國元素【4】

2013年11月18日16:36        手機看新聞

【例文二】

中國文化,想說愛你不容易

暑假裡,一個可愛的鄰家小孩子問我美國國慶節,我向他解釋,美國沒有國慶節一說,他們把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的通過作為獨立的標志,至今已有了二百三十二年的歷史。小孩子深深地鬆了一口氣,說:“怪不得他們那麼發達,他們已有了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我們成立還不到六十年呢!”聽了他的話,我渾身直冒冷汗,看他那憂國憂民的樣子,我隻能責問每個大人,我們都向孩子灌輸了些什麼?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史,五千年的文化積累,兩百年豈能相提並論?但捫心自問,我們有幾分關注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商品經濟濁浪滔天,現代人滿腦銅臭,還要找一個冠冕的借口,美其名曰“經濟意識”,掙錢,成了一代人的最高理想。我悲哀,難道我們就眼睜睜地看著五千年文明在我們手中斷裂?難道要讓我們背上千古罪名去向音容猶存的古聖先賢請罪,向兒女子孫請罪?

反思一下吧,我們都做了什麼!

有位教授,到全國幾十所大學作了一個調查,大學四年,學生百分之七十的學習時間都用來學英語,還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時間用在了談戀愛、找工作上面,剩下可憐的百分之五還有一半時間在打瞌睡。且不說古人諄諄教誨的“學而不厭”“頭懸梁錐刺股”“程門立雪、囊螢夜讀、鑿壁偷光”等學習態度,單看看學生那文不對題錯字連篇的畢業論文,就該質問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教育:向他人學習固然重要,但我們沒必要邯鄲學步啊!五千年的積累,有好多精華讓我們吸取啊!我們應該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再拿來別人的長處,進行優勢互補啊!古人知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你先得保証自己是一塊未經琢磨的璞玉,如果你本是一塊疏鬆的石灰石,別人一攻你早就粉身碎骨了,這不正是那些高分低能兒的悲劇嗎?

再看看我們的社會吧,曾子殺豬是為了取信於兒子,古人把誠信看作處身立世的基本准則,誠實守信,一諾千金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今天呢?誠信成了欺騙的遮羞布,成了逃避監督賺黑心錢的擋箭牌。看看三鹿奶粉吧,扯著誠信經商的幌子,干著天怒人怨的勾當,深受其害的,不僅僅是那成百上千的結石患兒,他實際上就是當著全世界的面,狠狠地扇了每個中國人兩記耳光,五千年引以為自豪的誠信,在金錢面前是那麼脆弱不堪一擊!

中國文化日見流失,到底是誰的過錯?雖然我們口頭也時時在強調“兩個文明”一起抓,說“兩手抓,兩手硬”,實際上我們的一切評價機制都隻注重了物質文明而忽視了精神文明,即使提到可憐的一點精神文明吧,又被我們理解為否定過去,全盤創新,唉,中國文化,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

大國崛起,需要中國元素

2006年下半年,央視《大國崛起》的熱播,讓中國的觀眾放眼全球,了解近五百年來的列強興替之道﹔與此同時,2006年10月末,在昆明中國廣告節上的首屆“中國元素”國際創意大賽,一部分優秀的中國廣告人、創意人打出了“中國元素”的概念,提倡在廣告創意中的民族手法以及民族自信心的重建。

《大國崛起》讓觀眾站在世界角度,認識了中國的位置,從別人的“過去”思考我們的現在與未來﹔“中國元素”讓我們站在民族角度,重新認識和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並進行現代化應用,它既是一次廣告界的集體反思,也是對民族精神的尋找和民族自信心的一種重建。

如果說《大國崛起》含有很強的啟蒙意味,那麼,“中國元素”則告訴我們一條使廣告業及至中國品牌,自立於世界廣告和品牌之林的道路。它的重要意義,絕對不僅限於廣告界、創意人方面。

正如“中國元素”的首倡者——梅高廣告董事長高峻先生所言,“20年前我們學習西方是應該的,但是現在還在學習他們,則是值得反思的事情”。在中國企業開始實施國際化發展的今天,這句話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中國企業需要走出去,中國企業正在走出去,但目前的狀況是我們自己的聲音、形象、品牌,幾乎一個都沒有。

從多年前反映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基地的“中國制造”概念,再到兩三年前希望對“中國制造”進行提升而由中國企業界自發提出的“中國創造”概念,再到現在的“中國元素”,我們終於尋找到了改變“中國制造”的被動局面,使“中國創造”落地生根的那一個發力點,尋找到了自我和屬於自己的道路。

從我們的近鄰日本、韓國的發展可以看到,擁有索尼、豐田等世界級的品牌,才能讓你充滿民族自信﹔有韓國那樣完整的文化發展戰略,才能使《大長今》等韓劇、韓流攜帶著“韓國制造”風靡一時。21世紀注定是一個更為重視品牌與創意的世紀,我們還沒有索尼、豐田,也沒有三星、韓劇,但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希望的種子,即“中國元素”。

我們採訪了以高峻先生為首的九位“中國元素”創意人,也採訪了多位國內頂尖的營銷品牌專家,邀請來自華人圈的廣告人各抒己見,也從中國傳統文化和韓國文化戰略等角度,對“中國元素”進行了多方位的解讀。我們認為,“中國元素”不僅屬於廣告創意人,也屬於營銷人,更屬於中國企業界。

值得欣慰的是,在外國企業打中國牌的時候,一些中國企業,也開始嘗試在廣告中加入“中國元素”。像吉利汽車、李寧運動鞋,都在“中國元素”的挖掘與運用方面,帶了個好頭。當國內很多消費者對吉利汽車不屑一顧時,遠在法蘭克福車展上的吉利汽車用原汁原味的京劇臉譜,吸引了大量的參觀者駐足﹔當李寧運動鞋從趙州橋設計上獲取靈感時,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與現代科技實現了成功融合。

盡管對“中國元素”的認識可能存在一些偏差,但我們相信,需要在傳統文化中挖掘“中國元素”,並讓“中國元素”成為品牌的支撐點,這是共識。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隻有產生更多更強大的中國品牌,“中國元素”這個躁動的靈魂才會有所依附,才會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責編:潘金潔瓊(實習生)、熊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