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舉,需要善待
一直有一個財富的神話——無錫榮氏。
一直有一段辦學的佳話——無錫榮氏。
都說榮氏家族是中國近代史上跨世紀的商業王朝。毛澤東說過:“榮家是中國民族資本家的首戶,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稱得上是財團的,就隻有他們一家。”
但事實上,除了巨富的象征,榮氏家族最為世人稱道,也備受尊崇的還是其厚德載道的濟世辦學精神。
百年榮氏。“濟世辦學”的祖訓始終激勵著榮氏家族的每一位成員,爰至2008年,榮氏第三代傳人——榮德生先生的嫡孫女榮智豐女士也應邀攜資到故鄉興學,然而,令她始料未及的是,此后四年,卻深陷體制泥淖,非但教育理念無法順利推行,隨著矛盾激化,遭遇教師罷課“逼宮”、管理部門維穩“勸退”之厄。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家鄉的初衷毋庸置疑,鄉親對榮氏家族的感情也毋庸置疑,那麼是什麼,使一件原本可以造福桑梓的善舉變得舉步維艱呢? (主筆 胡展奮)
榮氏后裔辦學深陷困局
有一種聲音本該最值得重視,卻被一直淹沒在嘈雜中——“孩子不能成為你們斗爭的工具,更不能成為斗爭的犧牲品。”
首席記者︱楊 江
捐資助學、辦教育,歷來是企業界有識之士的選擇,在這方面聲名最為顯赫的毫無疑問當數我國愛國資本家的典型代表——榮氏家族。榮氏家族,是以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資本家族,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歲月中,榮氏家族都在中國經濟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以中國民族企業的前驅——榮毅仁的父親——榮德生為例,從1906年起,榮德生先生先后在無錫創辦了公益小學、競化女校等8所小學,1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中學,1所大學和1座藏書近12萬卷的圖書館。榮德生先生一生辦學,從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大學教育﹔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男女並進,成績斐然,至今,在無錫還是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一百多年來,榮氏家族的每一位成員傳承祖訓,積極為國家教育事業貢獻力量。無錫官方媒體《無錫日報》如此評價:這些年來,榮氏家族對教育的熱忱始終如一,榮家一代代有識之士繼承了先輩的光榮傳統,投資、捐資興學的義舉不勝枚舉。榮氏家族潛心興學、薪火相傳的義舉,值得后人永世敬仰。
1986年,榮毅仁先生到公益中學和江南大學視察,並代表榮氏家族向江南大學捐贈300萬元。2007年,榮德生先生創辦江南大學60周年之際,嫡孫榮智健先生回到江南大學,參加紀念活動,捐資6000萬元,以推動江南大學的高水平建設。
2008年,為支持與配合無錫中小學辦學體制改革,榮氏第三代傳人——榮德生先生的嫡孫女榮智豐女士通過競標出資舉辦無錫育才中學,成為民辦育才中學的董事長。然而,令她始料未及的是,此后四年,卻深陷體制困局,教育理念無法順利推行,隨著矛盾激化,遭遇教師罷課“逼宮”、管理部門維穩“勸退”——董事會被“趕出”了育才中學,接管學校的管理部門則傳話期望她退出辦學,以顯示榮家高風亮節。
這件事至今仍未得到妥善處置,無錫市其余幾所民辦學校予以了高度關注,因為榮智豐面臨的問題具有普遍性,事件的走向將影響無錫市辦學體制的改革。
校舍難題
榮氏家族如今已經有了第五代,除少數繼續留在大陸,大都旅居海外,榮智豐女士即常居香港。2008年,無錫深化中小學辦學體制改革,擬將包括育才中學、外國語中學在內的3家原公有民辦學校轉制為民辦學校。在無錫當地家喻戶曉又有著捐資助學傳統的榮家自然成了當地政府的首選,當年,無錫市有關部門通過渠道找到了身在香港的榮智豐,希望她能積極支持家鄉的教育事業。
榮智豐欣然接受,積極准備競標。根據無錫官方材料記載,無錫市學校管理中心從2008年6月18日起,採用招標的方式,擇優確定學校的舉辦者,通過對辦學理念、辦學方案、辦學目的等等一系列的審核,以及各個環節的投票競爭,榮智豐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功接掌無錫育才中學,成為學校的董事長。
育才中學原是無錫市學校管理中心所屬的公有民辦學校,創建於1998年,有34個班,1500多名學生,140多名教職工,當地教育主管部門要求育才中學改制時一並接納原無錫江南中學實驗分校的教職工和學生。
當地所謂的“強強聯手”,實際是將無錫江南中學實驗分校這個“包袱”給了榮智豐,盡管育才中學並不需要這麼多的師資,但榮智豐還是應允了。她表態:“投資辦學不求回報,隻為發揚榮氏家族為家鄉教育事業做貢獻的傳統。”
2008年8月28日,育才中學交接儀式在著名的梅園榮德生銅像前舉行,無錫官方媒體當時的文章認為,這意味著無錫市招商引資辦教育的全新教育投資方式“又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的確,育才中學的改制被寄予厚望,也成為無錫教育改革中的一件大事,榮智豐當年入選了無錫教育“十大年度人物”。
對於榮譽,榮智豐並不看重,她雄心勃勃地想搞好教育,當年的教師節,她很激動地親筆寫信向全體教師表示節日的祝賀,並設立了“育才教育基金”。榮智豐還公開承諾,育才中學雖然改制為民辦,但仍將為非營利單位,所有辦學積余都將用於教育發展。
“榮家在教育上歷來注重公益性,不計較個人得失。”在接受本刊採訪時,榮智豐強調。然而,辦學的艱辛顯然超出了榮智豐的預期。首先面臨的難題是校舍,育才中學改制后不久,就因為市政規劃建設,校區被一條市政道路一分為三,造成1600多名師生上課難,不得已,初一部分班級借用無錫一女中的校舍上課,但學生為此要步行15分鐘,十分不便。
“學校附近還有一個巨大的垃圾場,環境惡劣。”育才中學副董事長胡錫昌對此不解,“招標時,校管中心並未告知我們存在這個市政規劃。”
盡管被動,但榮智豐認為還是應該顧全大局,克服困難,配合市政建設,她開始在各個部門之間奔走協調,無錫市教育局建議,要麼在無錫找到一個整體容納育才中學的辦學場所,要麼協調一塊教育用地建造新校園。
2010年,在無錫市委統戰部的協調下,無錫市校管中心將原無錫第三高級中學的校舍整體租賃給了育才中學。
但校董事會與校管中心簽訂租賃合同時產生了分歧——校董事會期望能簽訂長期合同,以免學校總是搬來搬去,造成辦學不穩定,但校管中心堅持一年一簽﹔校管中心認為育才中學不需要整個第三中學的校舍,提出要在第三中學內安置公辦湖濱中學高三年級的兩個班,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配合湖濱中學申報四星級重點高中,並要求在省教育廳工作組前來檢查時,在學校門口隻挂湖濱中學的校牌。
這樣的要求,榮智豐自然是不能答應。胡錫昌還認為,育才中學是三年制初中,與湖濱中學高三年級兩個班混在一個校區,不利於管理。
這是雙方的第一次摩擦,榮智豐不答應,校管中心就不肯簽租賃合同,無奈,榮智豐妥協了。
校管中心堅持校舍租賃合同一年一簽,后來胡錫昌才明白了其中的原由,幾乎每一年,校管中心都會提升租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