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全球仍有超過三千萬的小學適齡兒童失學,這些兒童主要集中於貧困地區。其中作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的緬甸,它的基礎教育仍亟待發展與改革。
據《緬甸時報》近日報道,緬甸有關議員透露,緬甸政府將在2013至2014財政年度投入更多預算用於教育領域。文章指出,根據官方數據,在過去的2012至2013財年,緬甸用於教育的支出為6170億緬幣(約合人民幣46億元),佔國家全部預算的比重為4.91%,比上一年度增長了0.78%。雖然數據略有提高,但相比東盟地區內的馬來西亞及其他國家,緬甸的教育投入和教育水平仍十分薄弱。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有關數據顯示,近年來失學兒童數量在全世界呈增長趨勢,而亞洲地區特別是南亞和東南亞是失學兒童最多的地區。2004年的聯合國報告認為,緬甸的兒童輟學率為45%,在校小學生隻有一半能夠完成5年級的學業。2012年7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成龍曾訪問緬甸,呼吁各界關愛兒童、重視教育。緬甸各方面的材料顯示,緬甸教育水平低下主要是因為家庭經濟壓力較大,導致許多家長對於子女的教育重視不夠。
緬甸曾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貧困率達到26%。在緬甸,特別是偏遠落后地區,一個勞動力的月收入僅有7萬至9萬緬幣(約合人民幣500至700元),如此微薄的收入讓一個家庭在教育方面投入過多確實勉為其難。雖然緬甸實行的是10年制義務教育(小學4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學費寥寥,但書本及學雜費等一些費用對許多家庭來說仍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久居緬甸的華人梁小姐告訴記者,一般仰光家庭裡有4、5個孩子的情況比較普遍,如果要供所有子女讀書,家長的壓力會比較大。盡管如此,在仰光特別是城區,適齡兒童基本上還是有學可上。普通人家的孩子會選擇上政府開辦的學校,花費較少。這些學校一般規模不大,生源30至數百人不等,學生大多來自附近社區。條件好一些的家庭會選擇教育質量較高的私立學校。記者所住德貢區的“驕傲國際學校”是一所由緬甸人開辦、使用新加坡教材和英語教學的私立學校,招收從2歲半至17歲各年齡段的孩子,學生多來自富裕家庭,也有外國學生在此就讀,一年學費大概15000元人民幣。校長伊萬女士告訴記者,這樣的價格在仰光私立學校中只是平均水平。看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即使在緬甸這樣落后的國家也表現得非常明顯。
仰光城區的教育狀況稍好,但在緬甸偏遠的落后地區甚至是仰光的郊區,失學的情況則比較普遍。記者曾走訪緬甸西部的若開邦和仰光郊區的萊達雅等地,發現本該是校園讀書的時間,許多青少年要麼呆在家中無所事事,要麼在路邊悠閑地踢著藤球,著實令人惋惜。在緬甸的大街小巷經常能看到這樣一種場景,年紀很小的少年過早踏入社會,在茶水店、修車鋪工作,有的則穿梭在街上賣花賣報。一位緬甸朋友這樣告訴記者,因為生活的艱辛,很多家長無力顧及孩子的學業,為了生存,隻能讓孩子出來工作,多數學生上完4年級就開始工作。經濟困難的家庭隻能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寺廟裡接受免費教育,但所學的知識有限。當失學成為一種常態,久而久之,很多人對教育的重要性就看得很淡,認為上不上學一個樣,賺錢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更為重要。
緬甸新政府上台后,對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非常重視,無論是吳登盛總統還是其他黨派的領袖,均在不同場合要求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提高國民素質。據媒體報道,緬甸政府正計劃向教育投入更多經費,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將基礎教育學制提升到12年,從而與其他東盟國家以及國際社會接軌。(本報駐仰光記者 湯先營)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