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防“高考移民”高招:聽考生口音--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古代防“高考移民”高招:聽考生口音

2013年02月16日09:56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綜合    手機看新聞

  清朝對考試報名地點有嚴格規定,祖父在某地入籍在20年以上,當地有祖墳、田產、住宅,才能在當地報名應試,后來改為考生本人入籍20年以上方准應試。其實,宋代已出台措施防止“冒籍”,但由於當時版圖沒有明清兩代大,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相對平衡,因此這一規定並不十分嚴厲。到了明、清兩代就不一樣了,帝國疆域廣闊,士子眾多,而各地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極不平衡,因此對某些地方進行政策性傾斜是必要的。鄧雲鄉在《清代八股文》中介紹:“舉人各省均有定案。一般隻一百幾十或零幾名,因此文化發達的省份和文化較差的邊遠省份,在考試難易上大不相同,在程度上也不大一樣。像江南江寧試場(即貢院)、浙江杭州等試場,都一萬多號舍,應試者都過萬人,但錄取比例大約均是百分之一強的機會,即一百零幾名中才能取中一人。”

  不過王朝處罰冒籍有如鬆緊帶,不同皇帝在位,其嚴厲程度不一樣。嘉靖年間有個超級考試牛人、浙江紹興籍的陶大順,冒籍順天考了個經魁(前五名),這也發揮太好了,太扎眼了,被人告發,剝奪舉人資格。不過這次朝廷很仁慈,沒取消他日后的考試資格,過了幾年他在浙江鄉試中考了第四名,緊接著登乙丑科進士,官至左副都御史專司紀檢監察的二把手。

  清朝到康熙年間,開始對考生“審音”,憑其口音確定是否冒籍。但中國是個人情社會,那些冒籍者的父、祖,多半是有能量的官員,“審音御史”往往睜隻眼閉隻眼,送順水人情。於是就出現了乾隆爺痛斥審音御史“殊失敬事之義”一幕。(作者 老年日報)

(責任編輯:許博、熊旭)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