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招辦主任:中學教育正被異化為高考強化培訓班--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北大招辦主任:中學教育正被異化為高考強化培訓班

2013年02月01日08:3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

  這幾年對中國學生沒有創造欲望和創新精神的批評幾乎沒有停止過。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們又該如何既讓孩子們從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又恰當地保護他們的好奇心?

  秦春華是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能站到他面前的高中生,應該是中國基礎教育培養出的頂尖孩子了,起碼也是考試能手。同時,在多年高校招生的過程中,他也從基礎教育界的朋友那聽到不少故事。他發現,當前基礎教育領域確實存在不少隱憂,而且有些正在動搖高等教育的根基,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可能帶來相當大的損害。

  今天本版刊出秦春華的文章,就是希望通過他的眼睛和思考,和讀者一起,直面現實、共同反思,探索解決之道。

  故事一:有一年,某省的一位理科“高考狀元”希望和我見一面。我問他:“你來過北大嗎?”他不說話。我問他:“你來過北京嗎?”他還是不說話。這樣的交流是無法進行下去的。我隻好問他:“你喜歡什麼?”這應當是最好回答的——他依舊不吱聲。無奈之下,我隻好問他:“你將來希望讀什麼專業呀?”他終於回答了,但答案讓我大吃一驚。他很小聲地說:“你問我的老師吧。”聽到這句話后,我斷然拒絕了他上北大的願望,盡管他是所謂的“高考狀元”——這樣的學生北大是沒有辦法培養的。

  故事二:某省的一所中學,因為師資和生源都無法和其他更好的中學競爭,無奈之下,校長想出了一招,結果收到奇效。他的辦法是,不允許學生去做很難的題目,而隻針對高考必考的80%的內容進行反復訓練。合格的標准是什麼呢?學生拿到題目僅僅只是會做甚至做對是不夠的,你必須不假思索地說出正確答案。這種訓練小白鼠的方法保証了這所中學極高的一本上線率,盡管考上北大清華的並不多。中學校長坦言:“這就是我的目標。”

  故事三:某省的中考結束后,一學生考了“中考狀元”。該省最好的一所中學動員該生來校就讀。這個學生年齡比較小,還不到13歲,用奶聲奶氣的聲音對中學校長說:“我很想去你們學校。可是我家離你們學校太遠了。你能不能給我在學校附近租套房子,讓我爸爸媽媽陪我?如果可以的話,我就去你們學校。”中學校長聽了這句話后,半晌說不出話來,但最后還是屈服了。

  故事四:某省一所著名的“超級中學”,每年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多達幾十個。學校規定:冬天女生不能洗頭發。理由是,冬天洗頭發干得慢,容易感冒,會影響學習﹔除了蘋果和梨之外,學生不允許吃任何水果。理由是,其他水果容易變質,吃壞肚子,會影響學習。該校的學生從來不洗襪子和內褲,都是積攢到一個塑料袋裡,周末讓家長拿回家洗。無論男女生都是一樣。

  由於篇幅所限,我的故事隻能講到這裡。這些故事雖然不能說明基礎教育的全部,但窺一斑而知全豹,卻也可以反映出現實中的某些客觀情況。在我看來,這些故事至少告訴我們當前基礎教育領域存在著若干隱憂,在某些著名中學情況可能更為嚴重。

  首先,我們正在以培訓替代教育。教育的功能正在弱化,甚至喪失。學生正在被當成實驗室中的小白鼠一樣被訓練成條件反射型的考試機器。社會、學校和家長正在被裹挾進應試教育的泥潭而無法自拔。盡管每個人都知道這違背了教育規律,盡管每個人都不願意看到孩子受這麼多無意義的苦,但個體的理性無力對抗集體的非理性。

  我不是教育學專業出身,無法從理論上闡明培訓和教育的區別,但自身受教育的過程告訴我,教育和培訓其實是不一樣的。培訓是用已知的知識去訓練,目的是通過千百次的重復使被培訓者掌握某種已知技能﹔教育雖然也是通過已知的知識去訓練,但其目的卻是使受教育者獲得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培訓變成千人一面的機器,它會抹殺掉所有的個性,教育面對的卻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所謂“因材施教”是也﹔培訓使你聽不懂任何句子也能得出聽力考試的正確答案,甚至也可能掌握一門語言,但你永遠也理解不了那個國家的文化,教育卻可以使你超越語言的鴻溝而深諳文化的精髓﹔培訓是“知其然”,教育能使你“知其所以然”:最形象的例子莫過於通過駕校學車。駕校的培訓能讓你輕鬆通過考試,但你拿到駕照后還是不敢上路行車,教育卻能使你獲得在復雜路況下依然能夠安全行車的能力﹔培訓和教育最大的區別也許是,教育會培養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訓永遠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它的目的性太強了。

  其次,我們的培訓正在使學生日益喪失理想和抱負,慢慢地變成斤斤計較的小市儈。他們不再野心勃勃,“敢叫日月換新天”,也不再有旺盛頑強的挑戰欲望,藐視權威。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隻滿足於學習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熱門專業,希望畢業后趕緊掙錢,掙大錢。他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在近幾年的自主選拔錄取面試中,我們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要去光華管理學院,要去學經濟。至於經濟學和管理學是什麼?為什麼要學這些專業?卻茫然不明所以。充其量能答一句:“大家都覺得好唄!”那些能夠明確說出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的學生越來越少,不禁令人扼腕痛惜。

  更加令人憂慮的是,小小年紀,他們已經懂得了分數的價值,為了一分的高低而展開激烈的競爭,甚至不擇手段。他們也懂得了用分數去討價還價,通過精巧的計算換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甚至隨時根據出價的多少任意變換自己的承諾。古人“千金一諾”在現實利益面前一文不值。許多中學校長告訴我,他們辛辛苦苦花費了3年的道德誠信教育,在高考填報志願的7天裡被擊得粉碎。學生前一分鐘說的話后一分鐘馬上就可以不算數,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其實在中學就已經出現了。

  第三,我們的培訓正在日益扼殺學生的創造欲望和創新精神。日復一日的反復訓練,千篇一律的八股樣板,瑣碎無聊的應試技巧,已經像磨盤一樣一點一滴地磨去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創造性。學生除了課本上的知識點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課本之外的高考不考,當然不值得花費時間和精力。更加令人憂慮的是,學生對於老師講的東西深信不疑,在課本和老師之外給出答案即是錯誤,結果隻能是學生極為可貴的懷疑精神日益喪失,更談不上大學極為重視的批判性思維的訓練與養成。大學接受的是沒有獨立思維的應聲虫,想把他們培養成具有創新精神的拔尖創新人才可謂是“難於上青天”!

  第四,目前大一統的高考制度正在人為地割裂中學和大學的有機聯系。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盡管有小學、中學、大學的分野,也隻不過是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而劃分的不同階段而已。而它們之間應當像接力賽一樣實現無縫連接。也就是說,每一階段都應當成為下一階段的基礎,在每一階段的后期都應當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和下一階段的前期相聯系,並且學生適應這種變化的過程越短越好。

  遺憾的是,目前的高考制度完全割裂了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連續性。在應試教育的指揮下(我覺得,應試教育的提法可能不夠准確,事實上,它和教育沒有什麼關系,充其量隻能稱作應試培訓),中學的教育過程被高考過濾了。中學教育正在被異化為高考強化培訓班——特別是在高三最后一年,其目的隻剩下了一個:考上最好的大學。

  凡是有利於實現這個目標的,都要不遺余力地做到﹔凡是和實現這個目標沒有關系或關系不大的,可以統統舍棄。中學並不關心大學對人才的需求,大學需要的人才在中學也越來越難以找到。兩個原本應當建立最親密關系的人卻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這既違背了基本的教育規律,也極大地損害了每一階段人才培養的質量。難怪一些有理想的中學校長在悲嘆:“大學需要的是素質教育,中學生存需要的是應試教育,作為中學校長,我們隻能腳踩兩隻船,還不能讓船翻了。何其難也!”

  如果上述分析是真的,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是我們的基礎教育喜歡這樣做嗎?他們難道不知道這樣做的危害嗎?非也!君不見,面對社會的質疑和呼聲,基礎教育工作者憑著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激情,在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創新,減負、減壓、快樂教育、課程改革,等等,幾乎每天都在改革,但收效似乎總是不大,甚至非常脆弱。

  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人的行為受外在環境制度的約束。制度激勵方向變化了,人的行為隨之發生變化。這和道德沒有任何關系。現在看起來,問題的關鍵可能還是在招生考試錄取制度的改革上。隻要目前完全依賴高考分數錄取的制度不發生變化,上述分析的弊端和隱憂必然愈演愈烈。

  無論基礎教育領域出台多少好的政策措施,都無法撼動“應試教育”的根本,最終都會導致基礎教育改革動力不足,使改革無疾而終,甚至會越改越亂。比如,教育部嚴令中小學不允許補課,於是,課內是減負了,但家長馬上尋求課外的培訓。所以就會出現中國基礎教育的獨特現象:學生在學校上學的時候很輕鬆,但放了學和周末就苦不堪言。因為面對這樣一種完全依賴分數錄取的制度,沒有人敢不去培訓,讓自己的孩子在快樂中輸在起跑線上,使自己成為一個“失敗”的母親。

  換言之,隻要目前完全依賴高考分數錄取的制度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高校錄取除了依據分數(但不是唯一因素)外,還要考察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好奇心等其他綜合性因素,那麼,中學教育的方向和內容自然會隨著指揮棒的變化而變化。社會和家長所樂於看到的基礎教育的改革很快就會成為現實。這會比任何口號、號召、文件都有效果。(秦春華)

(責任編輯:郝孟佳、熊旭)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