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你我都曾是幼兒。幼兒長大后,又成了你我。
幼兒教育是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幼兒教育發展水平體現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也折射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近年來,國家為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現狀依然堪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民網駐香港記者經過深入採訪,推出“十問香港幼稚園”系列報道,對香港學前教育進行全方位介紹,希望能給內地的學前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在羅湖和黃崗口岸,每天都會見到許多內地學童往返於深圳與香港之間。為了接受香港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孩子們每天在交通和通關方面就要花費三四個小時。在內地家長的眼中,香港幼稚園國際化程度高,英語教學好,教師素質高。香港如何保障優質的學前教育?香港學前教育又有哪些不同於內地的特點?
管理體系:完備的法例保障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昌幼稚園位於馬鞍山錦英苑地下商場,課室牆上一份11月份膳食清單格外引人注目,分為半日班茶點以及全日班早餐、午餐、下午茶。每一欄下面水果、糖水、甜點、青菜、肉類等豐富多樣。潘惠平校長告訴人民網記者:“這都是根據教育局對幼稚園的膳食指引而制定的,菜單要定期交給教育局審查。”菜單旁邊是一張2012-2013學年學生食物敏感記錄表,詳細記錄了學生班級、姓名、過敏食物、過敏藥物以及過往病史,供廚房工作人員參考,對有過敏記錄的學生提供特殊膳食服務。
記者走訪另外幾家幼稚園發現這並不是偶然現象。《幼兒服務規例》及《教育規例》規定:膳食餐單須按社會福利署署長/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批准的食物種類分量表所列的標准預先編定,隨時備查。食物的搭配宜多樣化,餐單亦應經常更換。
學校每次更換餐單都要給家長一份,以聽取建議。張女士對幼稚園的餐單非常滿意,她笑著說:“兒子這兩年都是在學校吃的,他吃得好不好一看就看出來,臉蛋很紅潤,身體也結實,我們家長很放心。”
不僅是膳食和營養,香港對學前教育的規范管理還體現在其他方面。從樓宇設計、家具設備、安全措施、環境健康到課程活動、教職員工、收費等方面都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規定。
九龍塘約克國際幼稚園的范老師告訴人民網記者,學校的桌子全部是圓形結構,容易發生碰撞的牆面均為海綿、皮質材料,學生跑動的時候需要老師特別看管,以防摔倒。“摔倒是很嚴重的事,小孩子既然在學校,我們就要全心全意照顧他們,小孩身體受到損傷就是我們工作的失職,嚴重的還會受到相應的懲罰。”
課程指引:以兒童為中心
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和全人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是學生接受正規教育的起點。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審定的《學前教育課程指引》明確提出,“香港學前教育的核心價值是‘以兒童為本’,對幼兒的認識和尊重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原則。”
香港教育學院鄭佩華教授是《學前教育課程指引》的編委之一。她說:“以兒童為中心貫穿在學前教育的一點一滴,在教學方面強調‘在游戲中學習,由興趣主導。’兒童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教的知識不能超過他們的能力范圍,再加上兒童的專注時間短、好奇心強,通過玩耍、做游戲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游戲中學習的理念體現在香港幼稚園的細枝末節中。香港基督教布道中心樂富幼稚園設有區角活動,每個區角分為不同主題,有小肌肉區、科技區、音樂區等。小朋友在活動時間可以自由選擇區角。李玉儀校長告訴記者:“區角活動充分發揮小孩的好奇心,有問題的時候可以問老師,老師會成為小朋友玩耍的同伴,適時地給予指引。”“在游戲中學習”是教育局評估幼稚園教學的一個要素。
何文田循道衛理楊震幼兒學校“美藝課”包含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梵高的《向日葵》、中國山水畫等古今中外藝術欣賞課程。樊淑葵校長說,小朋友很喜歡上美藝課,放《命運交響曲》的時候,小朋友就跟著節奏揮舞手臂。香港教育局《學前教育課程指引》明確提出幼兒學習的六個范疇:體能與健康、語文、早期數學、科學與科技、個人與群體、藝術。通過六個范疇的學習,使兒童得到全面發展。“尊重兒童的興趣愛好,而不是逼他們學這學那。幼稚園階段不是大量學習知識,而在於讓兒童快樂成長。”
語言環境:兩文三語
兩文三語是香港幼稚園的一大特色。兩文即中文、英文。三語即粵語、英語和普通話。由於香港大多數兒童以粵語為母語,幼稚園以講粵語為主,每周開設一節或兩節英文和普通話課程。也有一些為非華語兒童提供服務的幼稚園,採用非華語作為主要的教學語言,如英語、日語等。一般來說,進入國際幼稚園就為以后升國際中小學、出國讀大學鋪平了道路。
香港基督教布道中心樂富幼稚園,香港本地兒童佔絕大多數,也有來自內地、日本和南亞的兒童。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全部會講粵語。學校的普通話老師來自北京,英語老師來自英國。李玉儀校長談到語言教學時說:“兒童的學習能力很強,有的內地小朋友來半年就會講廣東話了,小孩子從小在多語言環境生活,有利於日后的語言學習。”
香港幼稚園吸引內地家長的一大原因在於高水平的英語教學。英語在香港屬於強勢語言,也體現在學前教育中:英語老師的門檻較高,英語教材難度大,英語課時長。在課外培訓機構教英語的詹老師告訴記者,香港兒童的英語水平相當於國內初中生,他教的一個三歲小朋友已經會用“should”這樣的情態動詞,對時態的把握也很准確。
評估機制:全方位評估
從2007年起,香港推出“學券制”,所有參與學券的學校必須通過政府的素質保証視學,否則會喪失參與資格。素質保証視學被稱為“外評”,教育局以《表現指標(學前機構)》的四個范疇,即管理與組織、學與教、機構文化及兒童的支持、兒童發展作為評估標准,並派人到校視察。校長與員工需共同撰寫《學校周年計劃》和《學校自評報告》。不論外評結果好壞,都會在網上向公眾發放。
何文田循道衛理楊震幼兒學校樊淑葵校長說:“學券之前,教育局也有視學檢查,但是評估結果不會公開。現在,評估結果直接影響到幼稚園的運營。如果取消兌換學券資格,有些家庭收入低的兒童就會轉學。”樊淑葵校長拿出厚厚一疊兒童學習記錄冊,每位學生每年都有一本,一方面是供教育局檢查,另一方面也是給家長一個交代,小孩畢業后所有記錄冊都送給家長。記錄冊包含了學生的基本資料、每學年的綜合評估表、每個月的詳細評估表、學生獲獎証書。值得一提的是,每個月都有一次“幼兒學習觀察記錄”,老師在某個時段仔細觀察兒童的學習活動,寫成一兩百字的觀察實錄,並對此做出分析報告,還配有兒童活動時的照片。
除了老師對幼兒學習狀況的評估外,還包括幼兒對自身的學習成長做出反饋,家長對幼兒學習狀況的評估,學前機構對管理、教學、行政的整體評估。全面的外評與自評體系,有效保障了香港學前教育整體素質。
兼收計劃:平等看待每一個兒童
記者採訪何文田循道衛理楊震幼兒學校發現一名特殊兒童,很少跟同學交流。負責兼收計劃的朱老師介紹,這是幼稚園兼收的自閉症兒童。該校參加了香港社會福利署“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弱能兒童兼收計劃”,該計劃旨在普通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內,為2至6歲的輕度弱能兒童提供訓練和照顧,以協助他們將來融入主流社會。孫女士的兒子今年剛從深圳轉到香港,她說:“我在內地的幼稚園沒看到過自閉症兒童、弱能兒童。”
朱老師表示,參與這項計劃以來,不僅幫助了弱能兒童適應社會,更在潛移默化中教育了正常兒童“尊重不同的個體,照顧弱勢群體”。這名自閉症兒童剛來學校時,基本上不說話,后來在老師和同學的關愛下,情緒平穩了很多,有時候還會跟同學聊上一兩句。朱老師告訴我們,曾經有位學生被這名兒童抓傷,家長很是心疼,自閉症兒童的家長也非常愧疚,主動送了卡片和小禮物以表歉意。從那以后,老師也更加注意,避免同類事情發生。“沒想到被抓傷的小朋友並沒有對自閉症兒童產生敵意,看到他幫助自閉症兒童,我們也很欣慰。”
除了學費之外,兼收計劃並不額外收取費用。對於2至6歲的中度及嚴重弱能的兒童,特殊幼兒中心會提供專業的訓練和照顧,協助兒童發展潛能,為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十問香港幼稚園”系列報道之五:在香港讀幼稚園要花多少錢?即將推出,敬請關注。)
![]() |